当晚7时,贝恩如约履行债转股的承诺,持有国美扩大后股本约9.98%,成为第二大股东。目前黄氏家族股权已摊薄到32.47%,陈晓及其一致行动人加上贝恩的持股比例有15.1%,剩下的超过50%的票数指向不明。但值得注意的是,国美最厚重的一张底牌——20%的股权增发权已不可能再被祭出。据报道,陈晓阵营原定由贝恩消化10%,另一家民营企业下辖的投资机构作为“白衣骑士”认购10%,但该民营企业最终觉得“国美内部事情太复杂”而决定放弃,使增发已无时间完成。
记者截稿日距离“9·28”只剩下一周,双方的博弈还在继续,悬念也在继续。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国美第三、四大股东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于9月10日及13日大幅减持至6%及6.31%。而一位“神秘大户”郑建明在最近一个月内大手笔购入国美股票,持股超过2%,目前立场未明,“还在观望”。但一般认为,这位黄光裕的潮汕乡党肯定会站在黄的一边。
胜负很可能要持续到最后一刻。7天后如果黄光裕家族成功罢黜陈晓,它将寻找新的代理人,稳赚不赔的贝恩可能偃旗息鼓寻机全身而退,那么持续近半年的国美内斗会落下大幕;如果陈晓继续在位,除非他与黄光裕和解,否则依黄的个性,还将发动新一轮的“战争”。
国美内战难以改变的格局是苏宁在财务指标上对国美的超越。不管黄陈之争谁胜谁负,“美苏之争”已经变成了“苏美之争”。
国美案的五个追问
中国的商业记者有幸亲历当下的国美事件,不仅因它走向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看客好似在目睹一场波澜壮阔的美国总统选战,还因为其演进过程独立而无扰动,没有遇上不可抗的信息遮蔽,至少在台面上不失为一场阳光下的PK。当然,它还具有商业大片的必备元素——持续到最后一刻的悬念。
以上特质使它具有了“可读性”:这场PK内涵之隽永,体现在它于中国企业公司治理中董事会与股东会的权力边界、信义商道与职业经理人信托责任、对PE(私人股权基金)的再认识等的深远影响。
国美争夺战正在成为中国商业史、公司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例,这一事件冰山下的细节也许要很久以后才能渐次浮出水面,但不妨碍我们就此选取案例中的五个关键“切片”,予以专题探讨。
一、这场争斗的起点在哪里?
“9·28”投票之日,将是黄陈之争的结果见分晓之时。在只有不到10天的时间里,双方会戏剧性和解吗?到目前为止,两方的语言和行动都否认了这种可能的存在。
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追问“谁是始作俑者”,恐怕并无一个客观的答案,不过追溯大风泛起的青萍之末,也许有助于我们鉴知这场“系统震撼”的内在推动力。
7月份,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中国区CEO竺稼曾对媒体表示:“和解与否要看黄光裕怎么想,事情又不是我们挑起来的。”此处的“挑事”应是指2010年5月11日,黄光裕家族作为拥有国美31.6%股权的大股东,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毫无先兆”的连投反对票,致使12项提案有5项未达半数票以上通过,其中包括来自贝恩的3位非执行董事的任命。
面对黄光裕的突然发难,国美董事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以“投票结果并没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东的意愿”为由,否决了股东大会的相关决议,重新委任贝恩的三名前任董事进入国美董事会。董事会推翻股东会的决议,这一明显违背公司治理常识但并不违反国美公司章程的事件,使得国美内部大股东与董事会的矛盾第一次被公之于众。
此后事件逐步升级,双方都难以控制事态的发展,一向以“平和而温文尔雅”示人的陈晓,令人吃惊地不断撂下“去黄光裕化”、“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鱼死网不破”之类的狠话;黄光裕方面也针锋相对,连发“最后通牒”,直至8月4日提出召开股东大会,要求“罢黜”陈晓、改组董事会。8月5日,国美反诉黄光裕。双方走向不可逆的决裂。
一个悬念是,在“5·11”之前,国美董事会是否知道黄光裕可能会在年度股东会上发难?答案是肯定的。黄光裕方面投反对票并非“毫无先兆”。据报道,“5·11”之前黄氏家族和陈晓对是否委任贝恩董事有过沟通,只是后者说服无效。黄氏家族代言人对《商务周刊》表示,“5·11”某种程度上也是黄光裕“想试探一下(陈晓)”。
也就是说,“5·11”不过是一次小爆发,双方的矛盾在之前便已有蓄势。那么,黄陈之间的裂痕从何时开始产生的呢?目前的公开信息很难判定一个具体的时点,但梳理整个过程,黄陈有隙却是势所必然。
共1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来源:商务周刊 伊西科 冯禹丁 责编: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