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新零售频道 >> 正文
创始人徐正自述:每日优鲜的新物种进化论

  二、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日本711发明共同配送体系,把门店开到了社区级

  又过了20年,全世界的零售发生了过一件事,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日本,那时候日本战后经济恢复了,被打趴下了,工业基础设施有,技术有,通过20多年又恢复了战后经济。

  那时候日本的出口订单非常多,多到和它的社会伦理、人文、习惯发生了冲突,要不断地生产订单,没有工人怎么办?于是,女人开始要上班了。女人开始要上班,就意味着每一个家庭的时间变少,收入提升,需要更便捷的业态去满足日常。

  在中国看到的一些日本便利店,开到中国,咱们还感受不到那个便利,因为饮食习惯不一样。在日本的便利店当时有很大解决即时性的、饭团性的,解决一日三餐需要的,所以日本便利性的创始人,有几个都是吃盒饭长大的。

  我去问某创始人,我说,你每天中午吃什么?我们每天中午吃对面那家的盒饭。我说,那你晚上呢?晚上吃我们家的。所以,他们很核心要去找到更便捷性的用户需求的满足点。

  同样的,到7-11铃木先生的几本书里去看,包括跟他去聊,他有一半时间在想物流的事情,他作为一个新创造的物种,把门店开到了社区级。那个社会的物流基础设施是不支持把商品很高效配送到社区,所以铃木先生一样,他有了一半的时间在做如何解决供应链的事情。

  如何做呢?自己找车,送到社区。要么你这个供应商你有车,你帮我送,还搭点别家供应商的货。后来他发明一个叫共同配送系统,现在在我们看来,觉得不可想象,很愚蠢,吃饱了撑的,这不送到社区,谁都可以了。

  但是,在那个时点,没有这样的物流体系。他就需要从原来的城市级里面,拉出毛细血管,拼凑成一个城市的共同配送网络,所以当时有一个词他们叫共同网络,翻译成中文叫共同配送。

  这个业态在那个时点成立了。其实便利店其实很早就有了,7-11本身也是他们加盟美国的一个授权连锁体系,在日本开的前10年,不行,也是在那个时点慢慢重新起来的,这就跟刚刚我们讲的人群变化很有关系。

  三、2000年左右,intel+零售变成互联网+中心仓

  又过了20年左右(2000年),发生了大的零售变化,我觉得能称为新物种了,其实是互联网来了,intel+很多行业,intel+媒体(门户网站,intel+零售(电商)。intel+零售,其实是要数字化的过程,零售的本质如果抽象成逻辑、抽象成数字是干三件事:

  1、信息流的交互。

  2、资金流的交互。

  3、物流的交互。

  信息流是不断传递信息给用户,帮助用户完成购买决策。去到店里可以看到商品,是在交互信息,了解它的价格和详情。所以一开始可以卖图书,后来很多人说图书可以卖,衣服恐怕不行。衣服我得试,你一个网页我可能搞不了,后来也被击碎,衣服也可以。

  后来说,衣服行,鞋肯定不行。因为这个除了码子,还得试脚形,这个不试肯定不行,后来这个担心也被击碎。

  我记得在1998、1999年,我们还讨论过到底互联网能不能卖电话,那时候我在联想集团。所有人分成两派观点。一派说电脑肯定不行,太贵了,现在买电脑都得一家人,老婆、孩子带着去看,买一个大件,不看看1万多块钱没了,不太行吧?网上恐怕都卖100多。

  现在如果再回过头想当年的一群聪明人在一个屋子里讨论“网上到底能不能卖电脑”,所有人都觉得很可笑。但这就是没有技术信仰的人,面对技术革命的迷茫。到底会不会发生?依然被击碎。

  后来我们发现这些所有的商品,都是有可能信息化的。可能让用户摸不到,看不到,但通过信息的方式,可以创造其它的体验。

  我去店里买东西,店员会给我介绍,但他也会忽悠我。互联网信息介绍,没有一个人在那儿说,没有那种语调、感情,但是可能信息对称,有网民的点评和comment等等、等等,互有长略。

  但信息化这件事情,现在来看都可以了。资金流也是可以数字化的。蜕化下来,只剩一个物流,你确实要实实在在给人一个东西,所以后来Intel+零售,变成互联网+仓。那用中心仓不断地去替代线下的商业,其实是替代。这个替代的过程很有意思,往往会呈现几个特点:

  第一,线上便捷性完胜线下。如果我去沃尔玛这种商圈级、城市级的零售购物,基本上用户的周期是monthly、weekly,这样的周期。到了线上以后,能变成daily,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触动点,便捷性完胜线下。

  第二,做仓一定是Class品类的。我记得原来我们给一家公司,中国IT第一连锁,那时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客户咨询说,让他全面转型,要拥抱互联网。因为当他IT连锁早些年的时候,做得都很好,后来我们去全美看美国业态的变化,我们要做判断,新的业态会怎么发展,我们也要下注。

  美国出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开始美国也有一个跟宏图三胞IT连锁差不多的,也是做IT连锁的,很多年。然后Bansbai作为最大的3C连锁公司,又卖电器,又卖IT产品,打了它很多年都打不死,因为它确实专业,选品很专业,效率也很高。后来有两年,那个IT连锁突然就不行了。我问Bansbai,你怎么那两年突然就把它打死了?其实找不到答案。

  之后,我在跟intel开会时的一页PPT里,找到了和那件事情的关联。intel说正好那几年,美国的用户开始二次、三次购机的比例,占到了70%以上。大部分人是成熟用户了,成熟用户开始不见得要去这种专业渠道买东西了。最不成熟的时候,我们那时候可以看到满大街的什么空调专卖店、电脑专卖店。

  随着用户成熟度的提升,可能他的选择就逐渐从品牌店,慢慢到品类店,再到综合店了。

  所以,其实那时用户买电脑已经变得很平常了,已经和买其它的电器合并成了一张购物清单,用户出门的时候脑子里有一张购物清单,有了这些清单,我就要去什么地方,形成购物路径。

  当这些电脑和其他电器品类合并的时候,IT连锁品牌就受不了了,因为用户可能要买其它的东西,而IT连锁品牌的门店受限于物理空间,是扩张不了的,除非重建。

  所以我当时看到这个报告,回来马上跟我们客户说,“如果国美、苏宁再要增长,打完家电一定会打你这个品类,到时你受不了了,怎么办?所以现在就应该扬长避短,弃店上网,全面做全网的3C,而你有IT这个品类,我们也会支持你。”那时候好早,如果我们客户听我们的,可能就没有后来京东的故事了。但客户觉得这不行,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性,后来就两年,这个客户突然就没了。

  回过头来讲,这些有仓的一定会有一种优势-跨品类的优势,这种优势类似于当年的门店3C打那些IT连锁品牌一样。你看所有做仓的都会跨品类,他经营的品类超越了线下一个门店的经营品类,因为它的模式更容易跨品类复制。做一个门店要做多品类的时候有很大的边界,沃尔玛做到3C是很难的,再做服装也是很难的。当然百货做沃尔玛那个也很难。

  线下门店品类的边界很窄,因为门店营运管理更复杂。所以我觉得线上有一个跨品类,降维打击线下门店的优势。

  所以,刚刚讲了购物更方便,品类更齐全,产生了经营、产生了效率,我觉得有一些优势,但加上我之前的两个优势,我能Class品类的时候,我可以一个品类、一个品类打你,我可以用别的品类资源打你这个品类的。

  到了2014年、2015年,我们开始画完这张图以后,在想我们做什么,我们当时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有了每日优鲜的雏形和想法。如果我在生鲜品类作为切入点,用前置仓(社区仓)去替代社区商业,这个路径是否可行?如果这个事情可行,就意味着中心的电商也打不着我,我又能够很快用那个路径切线下的。

  所以,有了每日优鲜这个想法,因为对我们俩搭档,我们在想,如果未来这样走,中国又有这么大的变化的机会,代际人群出现,全世界百年不遇的几件事情,50年代美国出现过一次,70、80年代日本出现过一次,中国会出现一次。

  未来10年,新物种百花齐放。

  一旦出现这个,我们赌的是未来10年,新物种百花齐放。像沃尔玛那样的老虎、7-11所有类7-11社区商业,我们叫猩猩、猴子、狒狒,像京东、阿里这样我们叫鲨鱼,是不是有新的物种级的创新机会,所以我们当时赌的判断2015-2025年,新物种会百花齐放。

  而百花齐放什么概念?新物种的总量会远高于整个行业的增速,另外一句话是什么?老物种的总量跑不过大盘,就意味着他们会整合、并购、增效。

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徐正:每日优鲜的新物种进化论

每日优鲜社交电商新尝试 让会员自己开店

拼多多、每日优鲜下注,资本入局,社区拼团迎来“百团大战”

每日优鲜能否成腾讯称霸生鲜的利剑?

每日优鲜进化逻辑:从生鲜电商到生鲜零售商

搜索更多: 每日优鲜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