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店中店”
因为吸客能力强而且能够帮助消化一些相对难以出租的店面,百货作为“主力店”的形式,在体量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眼中一度贵为上宾。然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却表现出“去百货化”的趋势。
2012年,开业两年的北京朝阳大悦城与百货店永旺Jusco(吉之岛)正式“分手”,曾引起北京商业界不小的震动。
“当初永旺百货确实对朝阳大悦城的招商有帮助。但是后来做客流数据调查发现,购物中心给永旺带去的客流远大于永旺为购物中心带来的客流。”北京朝阳大悦城招商推广部总监文娟对《瞭望东方周刊》解释说。
尽管北京朝阳大悦城总经理周鹏也在多个场合澄清并非完全去百货化,但此举仍被解读为百货做购物中心“主力店”的形式前途不佳。
“实际上,我们2008年给华润五彩城做规划时就提出了要去百货化。”睿意德策略顾问部高级总监李静雅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当时的判断是,未来百货担当不了主力店。”
而据了解,成都华润万象城购物中心主力店——泰国最大的连锁百货尚泰百货将于2015年8月底关店,这是继万象城在杭州和沈阳之后,撤出的第三家尚泰百货。
一向与万达广场如影随形的万达百货,因为近两年来业绩拖后腿,也正在被“冷落”。从2015年以来,部分城市经营业绩不佳的万达百货正在陆续关店或压缩,8月3日万达官方正式回应确认了这一事实。
“传统百货作为购物中心店中店,一般租期为二三十年,租金又相对较低,现在人流带不来,现金流也没有,所以越来越不受欢迎。”王永平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联营制的百货可替代性很强。
颓势中的生机
在上一次激烈竞争中壮大起来的百货商们,叱咤风云的十几年间或许也曾嗅到过危机气息。但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刺激政策,助长了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商业地产赚快钱模式的隐忧。
在王玮看来,1960 1975年中国最大一波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在1995 2010年中国经济起飞的年代是35 50岁,这个巨大的工作、消费人口,不仅成就了房地产的黄金十年,也带来了零售业,尤其是联营制百货业的繁荣。
然而,2010年起,情况明显变化。
除了人口红利的消退,电子商务的崛起和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同质化的实体零售商面临着被替代的威胁。
此外,201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也逐年下降。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礼品卡销售大幅下滑。
2014年,零售业创下关店200多家的历史之最。
百货业态一大批上市公司2014年的收入、净利润也双双下滑。例如,长百集团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为98.34%;王府井百货2014年营业收入、归属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7.64%和8.36%;广州友谊集团营业收入33.63亿元,同比下降17.8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63亿元,同比下降14.96%……
然而,并非每个业内人士都如此悲观。
“相比于其他渠道,百货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汉光百货总经理浦嘉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不能因为个别企业关店就断言整个百货业活不下去了。”
实际上,与购物中心相比,百货业并不算太差。以上海为例,从具有指标意义的坪效来看,在零售业整体不景气的2014年,150家购物中心的坪效平均不到1万元,而传统百货则保持在2万元。“在市场供应过剩的大潮冲击下还是可以看到百货的生命力。”王玮说。 共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新华都巨亏2380万 领跌传统百货 传统百货巨头全新尝试 百盛举办秋季化妆品节 传统百货未来在于创新 如何让消费者重返商场? 郑州传统百货转型:纷纷布局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 传统百货面临四面楚歌困境 量身定制精准定位是关键 搜索更多: 传统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