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货:联营制且行且难
1999年农历大年初五,当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谋划商业革命时,还在计划以资产重组、连锁经营的方式应对外资零售巨头大举入侵的中国传统百货业,对即将登堂入室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还似乎没有防备之心。
10年后的2009年,中国网购人数首次破亿,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们,逐渐成为零售业中强劲的新势力。
与此同时,实体零售业则走向了相反方向,一时间关店的商家多了起来。
根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12 2014年国内主要连锁零售企业中,关店数量分别为约30家、35家和201家。其中,作为零售业主体的百货店,关店数量依次为7家、15家和23家。
尽管电子商务的上升期恰逢传统零售业走下坡路,但若因此把实体店的衰落主因仅归咎于电商冲击,则显得失之偏颇——网购成交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截至2015年二季度为10.5%,并不占“大头”。
“如果要量化电商对实体零售业的影响,10%左右吧。”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高级顾问王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看来,百货商把日子不好过的责任统统推给电商,倒更像是职业经理人的自保,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倒下是因为竞争不过同行。
对中国的百货商场来说,单调、无趣、“千店一面”的形态只是越来越不受市场喜欢的表面原因。
“既不拥有物业,也不掌控商品,这才是缺乏竞争力的一个根源。”王玮说。
联营捷径
在零售业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百货公司是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的商业集成商,它们采取“买手制”模式,还有自己研发的独家商品,赚取商品销售利润。
而在中国,百货公司主要采取联营制,也就是百货公司从开发商手里租来经营场所,再将其分租给品牌商收取租金,按商户销售额以一定的比例抽取扣点作为盈利来源。
1995年,北京当代商城开业之初,自营和联营的比重各占50%。在随后的发展中,自营商品逐渐萎缩,联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成为主要经营模式。
联营制确实为中国百货业带来过足以令行业骄傲的辉煌。有数据统计,在零售业刚刚对外开放的1992年,全国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场为98家,到了1997年,这一数量升至上千家。
这种不用承担销售、库存等经营风险、不占用大量资金和人力的联营模式,一度被百货商们奉为宝典。
但在王玮看来,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百货。 “购物中心是租场地给品牌商,百货也可以以店中店的形式入驻购物中心,但中国的百货更像‘准购物中心’。”
不管它像什么,这种模式在当时看上去挺好。
然而,2000年前后,由于超市、会员店、专业店等新兴零售业态的“围攻”,百货从占零售总额80%以上的份额滑落到40% 50%。
这时,中国的百货业仍不想改变联营模式,而是将其放大——通过连锁形式扩张走规模化道路。
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百强零售企业中发展连锁经营的不到25家,到了2002年,全都走上了这条路。 共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新华都巨亏2380万 领跌传统百货 传统百货巨头全新尝试 百盛举办秋季化妆品节 传统百货未来在于创新 如何让消费者重返商场? 郑州传统百货转型:纷纷布局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 传统百货面临四面楚歌困境 量身定制精准定位是关键 搜索更多: 传统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