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华南及华西商业部主管黄伟伦
仲量联行华南区零售地产部总监林世松
中介机构说
购物中心有泡沫 软实力够硬才能靠差异化突围
洪峰供应、规模入市,购物中心难逃避关于泡沫化的话题讨论。
戴德梁行华南及华西商业部主管黄伟伦认同泡沫危机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泡沫’的说法是存在的。不仅仅是深圳,全国范围内很多城市都有购物中心泡沫出现的嫌疑。”
而与此同时,仲量联行华南区零售地产部总监林世松认为深圳的购物中心确明显过量,但是过量与否是针对核心商圈与非核心商圈而言的,“真正优质的商业地产不怕压力、不怕竞争。”
林世松表示,成功的购物中心更能依仗的是其优质的管理服务,它几乎不会受到电商和供应量偏大等外部因素的冲击。
“一开始城市里面的商业以步行街的形式出现,后来出现了商业裙楼,把街道搬到楼里面。再后来是百货业的出现,现在就是购物中心,也就是发展历史上的第四阶段。我认为在第四阶段,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变化与创新,亮点在于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近年来不少商业地产的开发商所寻求的“自救”之路,于是乎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以主题化的身份出现。
但这种做法并未得到黄伟伦等关注者的认可。
在消费者越来越刁钻的购物特色趋势下,“儿童”与“女人”两者在未来仍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将此两者作为购物中心的主题进行整体包装打造推广,黄伟伦则认为在如今的购物中心动则十万建面的大背景下,“主题化”将很难支撑起整个购物中心。
林世松则认为,不管是“儿童”主题还是“女性”主题,背后反映了同一个问题——深圳乃至全国购物中心供应量过大,同质化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并非很有经验的开发商便提出了“XX”主题这个主题来进行形式上的所谓的创新。
“主题可以有很多,包括儿童、女性、娱乐等等。但是问题是,不是‘主题’化就可以解决当下购物中心所面临的问题的,因为没有深入问题核心。”林世松说。
他说,所谓核心就是开发商的前期调研和远见。“一个开发商有无远见,对这个购物中心日后的运营有着莫大的影响,因为关系到市场变化和未来潮流走向的问题。如果当初预判失准,产品设计上不能适应潮流的变化,日后硬件上很难跟着潮流转变过来。”
他表示,深圳的开发商整体上硬件部分都是非常过硬的,只是软件上还有改进的空间。只有把软实力和硬件处理好,才是一个购物中心的生存之道。
“硬件是指项目内的环境、外部设施等,而软件则指购物中心的品牌打造、运营水平、客户认知度和运营商的远见。”
林世松说,现在大家都知道购物中心同质化非常严重,大家都知道突围的办法就是差异化发展。但是怎么差异化发展又莫衷一是,“其实把软件体现出来就是差异化!”
而黄伟伦则认为,在未来,购物中心不应仅仅只作为一个消费的场所,还要做成一个体验、文化和生活的场所,国内的商业以后也一定会慢慢向这方面转型。“日本的六本木以及北京的芳草地就运营得非常成功。”
购物中心运营路难行 转型自救或就是剿敌
戴德梁行北亚区行政总裁张国正也曾表示过,购物中心没有饱和的概念,只有运营得好不好的问题。
而运营是一个长期的概念,非朝夕能论。而在长久的时间间隔里,与其说购物中心的新来者是竞争者还不如说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口味才是运营方最大的敌人。
运营方喜爱用“引领潮流”的相关言语企图左右潮流和消费,但正正却是被潮流无时无刻地牵着鼻子走。
内忧外患,在运营商业地产的路上走过来的人要求“自救”,拓荒者T1 新城市广场沉溺将近一年,转型升级的路还没走透。行路难,是否靠业态洗牌和调整引进品牌就能转成业界典范还未有论断。
与其这样,黄伟伦就认为还不如看其未来具“增值性”的部分。如公共空间如何利用好,在生态都市里做生态型的、文化型的购物地标。(网易房产) 共10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龚俊:购物中心越来越注重体验 设计回归人性化 林世松:深圳购物中心过量 突围要讲软实力 美国购物中心推多举措招徕中国游客:配汉语私人助理 深圳今年约10座购物中心开业 是整个深圳现有存量60% 北京购物中心积极转型谋求升级 多数商场借力新媒体 搜索更多: 购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