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趋势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趋势 >> 行业态势 >> 正文
中国大卖场业态未来5年实现高增长
http://www.redsh.com 2012-03-13 红商网 发布稿件

  红商网讯:行业成长空间:大卖场业态未来5年高增长

  国际比较视野1: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为超市发展黄金期

  美国学者Davidson,Bates&Bass于1976年提出了零售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们认为,与产品生命周期一样,零售业态也要经过导入(革新)、成长、成熟、衰退四个发展阶段。从发达国家零售业态的演变历程看,人均GDP的增长是零售各子业态演变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至3000美元是现代百货业的高速发展期,3000美元以上大型综合超市开始兴起,6000美元以上便利店业态流行,10000美元及12000美元以上仓储式商店和大型购物中心逐步繁荣。中国人均GDP在2008年突破3000美元,目前正是超市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图表1:人均GDP3000 美元以上超市业态快速发展

  从全球零售业态过去12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卖场(Hypermarkets)和网络零售是增长最快的两个业态,复合增速分别达到10%和24%,其在整个零售业态中的销售占比分别从5%、0%上升至8%、3%,而标准超市(Supermarkets)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达到14%,整个超市业态仍然是零售最大的子业态(超市业态涵盖大卖场、标准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仓储会员店等子业态)。

  从人均食品用品支出情况看,2010年中国人均食品用品支出仅为341美元,远低全球、西欧人均2551美元、3034美元的支出水平,但过去10年中国食品零售复合增速达到10.4%,高于全球和西欧的平均增速7.6%、5.8%,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国际比较视野2:中国超市占整个家庭食品日用品销售渠道比重仍有提升空间

  一般而言,家庭食品用品(Grocery)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传统渠道(如临街商铺、集贸市场等)和现代渠道(主要为超市,包括大卖场、标超、折扣店、便利店等)。中国现代超市渠道占家庭食品用品的销售比重从1999年的10.57%上升逐年攀升,于2006年首次超过50%,并在2011年达到61.65%,这一定程度验证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超市业态快速发展的结论。但与欧美国家85%、日韩75%左右的水平相比,中国现代超市渠道的销售占比仍然偏低,我们认为未来提升空间仍较大(Euromonitor预测到2016年中国该比例可达68.74%,平均每年提升约1.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

  1)随着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居民食品用品消费的品牌意识将增强,将从先前的无品牌消费走向有品牌消费(与之相对应的是上游快速消费品的品牌集中度将逐步提高)。2)居民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包括舒适的购物环境、优良的服务、有保障的食品安全,进而导致消费业态、渠道升级,从传统的街边商铺、集贸市场转向超市、大卖场等现代流通渠道购买。

  进一步细分子业态看,各国标超和大卖场销售额均占据了超市业态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便利店和折扣店占比较小(日本和德国除外,日本便利店2011年销售占比达到40.86%,德国折扣店2011年销售占比达到40.19%)。其中,中国超市基本被标超和大卖场两大子业态所垄断,为此,下文我们将以分析这两种业态为主。

  国际比较视野3:中国人均拥有超市数量、面积仍有提升空间

  从人均拥有的超市数量和面积看,2010年中国每万城镇人口拥有的超市(含大卖场、标超、便利店等业态)数量为2.26个,低于发达国家均值5.55,在金砖四国中位居第二,仅次于俄罗斯(2.55个)。平均每个城镇人口拥有的超市面积为0.20平米,低于发达国家均值0.34,但位居金砖四国首位。

意美家涨引发示威 佛山多卖场均计划加租

2012儿童用品行业或将迎来大卖场时代

苏宁欲变身“百货大卖场” 风险很大?

家居卖场不是万恶的“地主”

百强家具的电商探索 对峙传统卖场

摩尔百货羊西店停业 调整卖场经营结构

百货趋势:重庆超级卖场风生水起

上海多家家居建材卖场下架安信地板

本土零售崛起 外资卖场的特权正在消亡

北京多家黄金卖场昨日宣布上调金饰售价

家具卖场疯狂扩张圈地:骑虎难下有苦衷

家居市场三大疑问:卖场、租金、电商

成都商业零售卖场扎堆 呈现人气不足

中关村电子卖场明码标价率要达到99%以上

宁波整顿17家大卖场 违规收费遭清理

大庆大卖场供应商“费负”将减轻

宁波人大敦促政府叫停大卖场违规收费

家居卖场退场频现 今年业绩或跌三成

宁波五部门联合整顿大型卖场超市违规收费

外资超市大卖场在华“第一阵营”生变

搜索更多: 卖场

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证券导刊   责编: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