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在跑步,忽然其中一人(苏宁)有了自行车,速度加快了。不久,跟随者也有了自行车,可那人忽然又有了汽车。等跟随者有了汽车后,那人忽然到了机场,登上飞机,连影子都不见了。”张近东这句经典之语也暗合了他对苏宁实体店狂想的全部内涵。
然而,梁振鹏却说:“苏宁10年规划颇有水分,尤其是开店速度上。有些问题并非开店速度所能解决的,更何况三四级市场和国际市场接下来的布局并非如想象中那样一马平川。”
“苏宁10年规划中,对苏宁电器(0002024.SZ)与苏宁集团之间关系,并没有非常明确地区别开来,这样容易使得证券投资者、家电供应商和消费者产生概念混淆。”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梁振鹏向本刊记者分析道,“苏宁电器这个上市公司去年营业额为755.05亿元,而去年苏宁集团营业额声称达到了1562亿元,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一倍多。事实上苏宁电器与苏宁集团的门店网络是完全一致的。那么,苏宁为何不在10年规划中,向外界公布其上市公司10年后的营业额目标呢?苏宁公布的6800亿元这个愿景其实指的是苏宁集团。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是非常严格的,营业额数据没什么水分。而苏宁集团的营业额目标,‘灵活度’相对要大很多”。
一味地追求开店速度是不是上策,会不会弄巧成拙反而成为苏宁未来10年中真正的包袱呢?倘若不能实现每年200家开店速度,苏宁又该如何?这些问题或许明年就能找到答案。
折戟城乡店
苏宁制定的每年200家开店速度或许就源自其对三四级市场的解读。
2010年,张近东曾对媒体说:“家电连锁还有10年的蜜月期,所以今年苏宁将继续快下去,在全国开设20~30家精品旗舰店、300家城乡店。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国际化发展的投入。中国要有自己的沃尔玛和世界级别的连锁商业,只有在世界范围占据流通渠道,才可以让中国制造业更有竞争力。”
这也与今年6月19日苏宁发布的10年战略规划颇为吻合,开店速度的疯狂增长,必然导致大连锁的炮火向纵深延伸。
专业人士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近年来一二级市场基本上被大连锁瓜分完毕,三四级市场必然是大连锁的主要目标之一。”
从2010年苏宁新增的401家门店(包含中国香港、日本地区苏宁旗下实体店)里就能发现,它已将主战场从一二级市场逐渐向三四级市场转移。去年苏宁年报显示,除中国香港、日本地区外,全年比去年新增370家门店,一二级市场新增177家,三四级市场共新增193家。新增数量位列第一的三级市场新增129家,比位列第二的一级市场(90家)高出39家之多。超过了苏宁目前在北京门店总数68家的一半。
不过,正当苏宁瞄准三四级市场已经吹响进攻的集结号时,一位业内人士却给100℃的苏宁泼了一瓢冷水。“大连锁在一二级市场确实表现不错,但是三四级市场肯定不是他们的天下。”
有消息称,实际上苏宁去年仅完成了不到100家的新增门店,与年报中的193家颇有出入,这被坊间看成了大连锁折戟三四级市场的有力佐证。
据业内人士透露,大连锁占总市场份额比例在不同地区数据各有不同。其中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达到了70%左右,而在湖北、湖南等有区域性家电连锁雄踞的地区则仅占30%~40%,而到了县一级的地区甚至连10%都不到。
记者从苏宁2010年年报中获悉,苏宁新开门店仍然集中在三级市场以上,且远没有达到新增300家城乡店的目标。苏宁不可能忽视掉的一个事实是,在三四级市场上盘踞着区域零售企业、地方代理商以及上游供货商自建专卖店等几股渠道势力,多年来大连锁的缺失已让其成为了“地头蛇”。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走访重庆和武汉时,记录了当地业内人士这样的表述:“以重庆商社、武汉工贸为代表的区域零售企业,在当地市场份额占比非常高,甚至达到70%。当地的区域零售企业或拥有国企背景、或也上市融资,资金实力并不比苏宁、国美差多少,虽现在还未走向全国范围内连锁发展,但不代表以后不会。”
其实,自建销售渠道的事,各地区域零售商一直在做。去年12月29日,青岛海尔(13.01,-0.36,-2.69%)以1880万元收购烟台日日顺51%控股权,同时与山东合资伙伴出资2000万元设立山东日日顺电器有限公司。另外,格力、美的、TCL、创维等上游供货商也陆续悄然尝试自建销售渠道。
刘步尘说:“上游供货商一直很矛盾,不建自己的渠道只能越来越依赖大连锁,而建的话成本费用、货品单一难题又摆在面前。但是有些供货商仍然在建自己的渠道,因为那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己可以管控。”
“供货商不希望看到这些代理商被大连锁挤垮,因为在代理商这里销售不仅利润很高,而且供货商有交易话语权。假如渠道变成大连锁一种方式那将是非常恐怖的。”余真的话更能反应出三四级市场中代理商的真实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