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这个例子,或许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为什么万达在地方政府眼里如此受欢迎。几年前,广州白云机场搬迁,广州市政府主动找到王健林,邀请他去机场旧址开店,当时周边土地价格大约是7000块一平米,政府给万达的价格是4000块。去年,万达广场在白云机场的店开业了,政府在开业当天拍地,一下子出了3个地王,楼面价高达2.1万。
“我想到了万达开业肯定会给周边土地带来溢价,没想到的是溢价这么多。本来估计最多也就1万5,真是超出我的想象。”王健林感叹道。
现在的万达跟当年的沃尔玛一样,有足够的资格“牛气”一把了:“现在有50个项目在排队等着,我怎么可能去接受一个还要标的的项目呢?我现在心态很好,就像毛主席讲的,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就算有块地非常好、我也正想要,但是政府不承诺给我合适的价钱,我不去。反正万达现在有本事,在哪都能开,在哪开都能火。”
逼出来的产业链
即使限制在一年20家店,这样的扩张速度,也有很多合作者跟不上。王健林不想受制于人,有些事情就不得不自己来,比如万达影院和万千百货。
2004年,万达曾试图引进时代华纳,做电影院,但受制于政策,这起合作最终没能成功。王健林还找过上广电,结果已经签了协议,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合作。“我就不信,弄个电影院难道比造原子弹、卫星复杂吗?”找不到合作伙伴的王健林撸起袖子,索性自己干。
5年后,万达影院成了亚洲第一院线(票房份额),并且已经正式申报上市。“没想到一不小心弄出个大产业出来了,按照我们院线这个速度,明年底之前盈利水平就能达到全球行业第一了,规模可以做到全球前五,”王健林的口气一如既往地牛气:“要说影院,中国现在找不到第二个能做的人。”
万千百货的诞生也是被逼出来的。宁波鄞州万达广场招商的时候,王健林找了三四十家百货公司,谁都不愿意去。最后还是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银泰百货才勉强答应了,但提出前三年免租。“当时真是把我气死了。但我一想,为了整个项目的安全,行吧。我就和他(银泰百货董事长沈国军)签了3年免租协议。”
等到建哈尔滨香坊万达广场的时候,连银泰百货也不愿意来,就算免3年、5年租金都不行。“你说这咋整?后来我也是想着,还能憋死人吗?咱自己干。”2007年5月,万千百货成立。目前已开业26家店,计划到2012年开业60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成为中国一流的连锁百货企业。
不过,王健林也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想涉足。“对于要进入的行业,我有三个判断标准:能做大、能赚钱、要长寿。”
有人把万达的产业链延伸形容为“被动式成熟”,但不可否认,产业链的延伸为万达带来了许多过去没有认识到或是没有看到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清华大学国际商业地产运营商办公室首席专家朱凌波认为,国内主流的商业地产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缩短产业半径做减法,比如SOHO中国;一种是不断加长产业半径做加法,比如万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万达的加法,能够更早、更容易地进入良性循环。”
有商业资源,“想招谁来谁就来”;不愁拿地,各地政府排队上门,用最优惠的条件邀请万达;也不缺钱,靠销售物业的收入,基本上就能把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收个七七八八了;剩有余力,王健林还搞出“副业”的花样来,难道万达就没有扩张的瓶颈吗?
“万达现在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对企业发展节奏的把控,要经得住诱惑。”在大好形势下,王健林倒是头脑清醒得很。“在外人看来,一年开20家店已经很了不起了,其实如果我愿意,一年开40家也是有可能的,有钱、有地。但我给发展部门下了个规定,3年之内,每年开店不准超过20家。”
而蔡廷如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商业地产企业,包括万达,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盈利主要靠公寓和住宅的销售,租金对整个业绩的贡献比例较低,当他们在高速发展期把销售物业的利润攫取完毕之后,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资本回收期,“到那时,才是真正体现商业物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时候,开业时的灿烂并不代表永久的辉煌,经营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