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市场导入期完成,增速快,由强势品牌主导的大众品牌市场逐渐分化,形成差异化竞争。互联网咖啡品牌的发展需要应对中间产品壕沟问题,在质疑声中也引发咖啡行业的新零售之思。
技术推动变革
放眼望去,零售行业的创新不断在围绕着“如何买到一件商品”的问题延伸。最近为了解决“如何买到一杯咖啡”的问题,新零售的战场从生鲜到咖啡。
近来,在传统咖啡市场出现的打通线上线下的互联网咖啡品牌一时爆红——前期投资10多亿,开店超过500家,A轮融资2亿~3亿美元的瑞幸咖啡,以及宣称核心会员300多万、单店配送量日均千杯连咖啡。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咖啡之苦自带消费门槛,由于原料产地、制作工艺及品牌文化的不同,咖啡品牌呈现多级化、多样化发展。
有早期进入中国的速溶咖啡品牌雀巢、麦士威尔;建立了自己牢固的市场份额和庞大的粉丝群体的星巴克、COSTA;推出平民化咖啡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品牌以及如韩剧一样“红得快凉得也快”的韩系咖啡品牌,诸如咖啡陪你、Zoo Coffee等。
“目前的中国咖啡市场已经从导入期进入了成长期甚至爆发期,未来会有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到这个行业,国产咖啡品牌将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也将会引发进一步的并购潮或者整合潮。”食品行业评论员朱丹蓬认为。
咖啡业蓝海真的来了吗?中国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咖啡吗?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出现“搅局者”?在其所切入的市场是否能形成优势?对传统咖啡品牌市场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咖啡战火已现
中国咖啡市场进入成长期,大众品牌市场逐渐分化
伴随着咖啡价格可承担性降低,市场增速加快,行业的周期发展也在加快。所以,由强势品牌主导的大众品牌市场会逐渐分化,形成差异化竞争。
科特勒咨询集团(KM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王赛在接受《商学院》杂志采访时表示,从行业发展周期看,中国咖啡市场的导入期已经完成。培育期成熟的拐点标志之一就是星巴克从高端消费方式变成日常消费场景,特别是白领阶层的基础性消费。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咖啡市场拐点已过,进入到成长期,未来将步入成熟期。
据欧睿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咖啡厅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024 亿元,远低于美国咖啡全年消费市场规模的13 万亿元;但是从增速上看,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咖啡市场正以每年15%的增速爆发,相比之下全球市场的平均增速是2%。较高的增长率给了新入局者很高的想象空间。
根据咨询公司英敏特(MINTEL)预测,2017-2022年间,中国咖啡店市场的销售额将以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2年将达到794亿元,咖啡店的门店数量预计将达到8万家。朱丹蓬分析,近年中国消费升级趋势以及新生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之后,咖啡市场迎来爆发阶段。从产业角度看,咖啡市场从价格、市场、文化等不同维度可以容纳很多品牌。
跨国连锁咖啡品牌在培育市场同时,也一直在培育竞争对手。王赛认为,伴随着咖啡价格可承担性降低,市场增速加快,行业的周期发展也在加快。所以,由强势品牌主导的大众品牌市场会逐渐分化,形成差异化竞争,比如主打精品型咖啡等。“韩国、日本的咖啡市场也完成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虽然星巴克在韩国的门店数量和利润收入仍居于首位,但是,也面临着本土品牌途尚咖啡(A Twosome Place)、Ediya、Angel-in-Us、香啡缤(Coffee Bean)等咖啡的竞争。星巴克在日本的竞争对手,不但有KOMEDA咖啡店、DOUTOR咖啡店等大型连锁咖啡,还有7-11便利店的廉价咖啡。
在中国咖啡市场,本土精品连锁咖啡品牌尚在培育中,麦当劳、7-11等快餐连锁咖啡的消费群体与星巴克咖啡的目标消费群体尚有差异。而韩国、台湾系咖啡连锁品牌在国内也只是偏居一隅,很难与星巴克、COSTA等巨头抗衡。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技术加持,打新零售牌的互联网咖啡品牌横空出世。比如,借着外卖模式、渗透在消费者社交媒体上的连咖啡;比如定位商务人士、白领阶层的“商业咖啡”——瑞幸咖啡。
这场咖啡之战正在如何上演?
互联网咖啡入场 抢占“星巴克们”的地盘?
对于咖啡消费,本质是属性消费而非功能消费,所以,性价比的作用是第二位。功能消费有赖于场景,而属性消费有赖于认同,不能简单依靠产品、交付和营销的设计解决。
如果说星巴克是咖啡行业的一头猛兽,那中国的互联网咖啡新生代一定是初生牛犊。新零售业态已经成为新晋咖啡品牌突出重围的重要机会?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肯德基跨界合作Kindle 在北京开了两家主题咖啡店中店
星巴克内忧外患,在中国咖啡市场的路会越走越窄?
肯德基联手亚马逊Kindle 试水咖啡主题店中店
揭密中国万亿咖啡伪市场,星巴克、luckin的未来之战
茶饮不如咖啡受欢迎 星巴克要在超市卖Teavana茶包了
搜索更多: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