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关注短期获利“综合体”更宜获批
陈倍麟表示,国内购物中心存在泡沫隐忧,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中不乏开发商、投资客的逐利投机行为,也有政府部门在商业规划中出现了漏洞。”
吴荷生表示,短期来看,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商业地产大量集中开发,导致产能过剩,一线城市同区域内同质商业项目面临恶性竞争。“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是,开发商出现普遍的短期获利倾向。”吴荷生说,2011年到2013年开盘的上海47个购物中心中,自持出租和租售结合的分别为6个和4个,其余37个均为在售或代售。
那么,是什么让开发商出现短期获利的冲动?陈倍麟分析,按理商务部门会对市、区、社区、城镇等不同层级商业业态发展进行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规划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商务部门负责商业规划、网点布局,批地的规划部门则另行一套进行规划。两者之间缺乏衔接统一,使得有些商业网点规划只能流于纸面。“为什么现在商业地产中的城市综合体那么多?纯住宅项目越来越难获批了,但如果开发商在项目里加入商业、酒店、办公,成为综合体,规划审批通过率就升高了。”
政府规划无“控制力”
部分区域“中心扎堆”
吴荷生指出,据市商务委和市规土局2009年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上海将形成12个市级商业中心和22个地区级商业中心,并对不同购物中心进行了规划布局。但实际上,因为规划的体制松散,本身缺乏控制力。购物中心扎堆而立。如规划中的市级商业中心———五角场和中环、地区级商业中心———南方商城、新城商业中心———嘉定新城等近年已建或在建一批超大规模的商业设施,总量均已超过规划导向,且与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不匹配,不可避免会带来商业设施效率降低和空置率提高。 陈倍麟进一步指出,规划上的漏洞还导致一些地区购物中心资源分散在多个开发商手中,各自分裂,难以形成成片的集聚效应。“这就必然导致消费者和入驻商家的分散。对购物中心这种需要规模效应的业态来说,存在着经济风险。”
5000平方米商业设施一定区域内应总量控制
记者了解到,修编上海“十二五”商业网点规划,已经被列为今年市商务委的一项工作。根据目前的设想,上海将对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在一定范围内建造的数量做出界定。“比如,在一个区域内最多可以开几家大型商业设施。”知情人士透露。
陈倍麟认为,目前还需要加强政策杠杆干预,从源头把控批地时对购物中心建设的比例。也有专家认为,可以通过采取提高交易成本、放慢土地出让节奏等调控措施为商业地产的投资过热降温。
吴荷生则建议加快对闲置物业消化转型的刚性指导,对业态布局明显不合理的商场应该落实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部分在建项目转型。同时,全面建立大型商业设施供应量、吸纳量、空置率的信息跟踪机制,提高商业资源利用效益。此外,上海还应形成鼓励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长效机制。“比如,用更开放的眼光积极引进更多的国际品牌和新型业态,转变对先入为主的国际大牌在商业中心市场定位上的依赖,提高商业资源利用的丰富性。” (上海劳动报 陆晴 陆燕)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上海宝山万达广场封顶 体量30万平米 沃尔玛、H&M等将进驻上海宝山万达广场 上海宝山万达广场工地塌陷7米深 上海宝山万达广场工地塌陷中建第二工程局被调查 上海宝山万达广场围墙与路面塌陷深约7米 搜索更多: 宝山万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