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商报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报 >> 商企动态 >> 开发商动态 >> 正文
世茂股份:商业地产与电影产业解码
投诉—爆料—内幕—线索—传闻
http://www.redsh.com 2011-08-24 红商网 评论 发布稿件

  红商网讯:商业地产商发展影院产业已经成为一股新浪潮。继今典、万达之后,世茂股份也开始进军影院市场。

  按照计划,2011年,世茂影院预计投入运营的影院总数将达到10家,银幕将达到100块。5年内世茂院线的银幕数量将超过500块,涉及资金为8亿元至10亿元,营业额将达到15亿元。

  对于电影产业而言,这样的投资算是大手笔。

  相对于其它地产商,世茂股份对于影院的扩张有着不一样的发展思路。世茂并不把影院作为商业项目的配套设施,而是形成独立开发影院经济。

  继2010年陆续推出绍兴、烟台两地的世茂影城后,2011年,世茂股份又在昆山、苏州两地成功运作影院项目。

  同时,世茂股份也打破传统影院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主题风格影院、i-Cinema(世茂时尚欢乐影城)、DE cinema(世茂动感电影)、星空花园等新型影院模式,通过差异化经营错位竞争,为影院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但随着影院的快速扩张,世茂股份自建的商场已难以满足相应的需求。因此,世茂股份除在自建的综合体内布局院线外,已在物色适合影院开发的其他场所。

  据了解,世茂股份将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底层进驻一家世茂院线旗舰店,成为世茂院线体系中首家进驻写字楼的院线。

  但以上只是世茂股份在影院产业发展策略的大概轮廓。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世茂股份在影院市场的拓展,日前,观点地产新媒体专访了世茂影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世茂影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的采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为什么类似世茂股份这些商业地产商纷纷进入电影行业?

  刘明:在2002年实现院线制之前,中国电影只是一个事业,称为中国电影事业。但在2002年,中国电影从事业单位变成电影产业,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讲是意义非凡的。

  随着院线制的改革,各个地方的电影公司变成了电影院线,中国电影从此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和契机。之后大多数的电影院线是加盟制。自从万达出来之后,一个本来没做过电影的社会资本,做房地产的进入了中国的电影行业,从去年开始,万达院线就变成了中国第一大院线。其实,它的发展也只有短短的4至5年的时间。作为院线制改革的第一条院线,星美成为全国排名前三的院线也只是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这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只是刚刚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且处于发展过程当中。

  从去年官方发布的中国电影市场报告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票房的比例,第一名是万达,接着是中影星美、上海联合、中影南方新干线,除了联合院线和新影联是老的国有院线之外,其它都是社会资本重新组合之后,通过院线制改革之后所产生的,且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成功。

  这就说明,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面临的机会很多。以前传统电影发展的模式包括资本模式都太单一,所以到现在为止,去年中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才102亿,还不如一家中型房地产企业全年的营业额,所以中国电影发展的空间非常大,现在中国电影发展空间当中缺少的部分很多,其中一个核心点在于终端,电影票房还是靠电影院这个终端来实现。

  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的银幕大概有7000-8000块,2009年才3000多4000块,两年间翻了一倍。现在许多国产影片破亿已经不稀奇了,虽然这不代表中国电影的创作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在创作层面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终端多了,形成的市场环境给电影的创作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终端的增加能为好的作品提供很好的市场发展机会。

  影院如果按照生存方式来分代的话,影院最早就是一个文化设施,类似于体育场、艺术馆、图书馆之类的,这是第一代影院。第二代影院无非就是从单厅发展到多厅,但还是文化设施。但到了第三代,影院真正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商业的一种业态,变成商业主力店。我们国家整个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最先发展的就是商业,商业项目现在也看中电影能带来大量的人流这一价值,开始从单一的、传统的商业项目走向时尚商业、娱乐商业。

  原来电影院跟商业是有一个界限,做地产的不做电影,做电影的不做地产,但万达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地产商通过做电影可以提高商业的品质,而商业的发展也给电影造就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4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阅读
·世茂股份:负债率仍将适度提高 2011年08月23日
·世茂股份半年净利5亿 加大商业地产销售 2011年08月19日
·消息称中海世茂有意在长沙先导区继续拿地 2011年08月17日
·世茂集团:密切关注哈尔滨 谋求多方合作 2011年08月16日
搜索更多: 世茂

来源:观点地产网  梁嘉欣 责编: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