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当时联合利华承诺的是暂缓涨价计划,并非说以后都不涨价。而且日化产品是由企业自主定价的,是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只要涨价理由充分、合理,发改委也并不能强制要求企业不涨价。
B油价没涨,附加费上去了 航空公司上调燃油附加费,800公里以下涨三成
5月25日下午消息,国航、南航、东航、海航、深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官方网站发布通知,称由于航空燃油综合采购成本上调,将在5月26日零时起再度上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征收标准为800公里(含)以下航线,燃油附加由原来的60元调整为80元,800公里以上航线,燃油附加由原来的110元调整为140元。
本次国内燃油附加费上调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次,此前2月22日、4月8日已经连续两次上调。
然而,自4月7日以来,航油价格并未调整,为何综合采购成本会上升呢?对此,一位航空公司人士称,此次上调,实际上仍是在消化4月7日那次航油上调带来的成本上升,是把之前由航空公司承担的部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记者发现,在过去多次燃油费上调过程中,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都是在“同一天”宣布,而且各家航空公司的燃油费调整的步调“非常一致”,涨幅也都一样。这已经明显涉嫌在燃油费上结成了价格联盟。
发改委曾明确指出,对于“航空公司相互串通,确定燃油附加具体收取标准和出台时间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开展调查并实施行政处罚”。
“如果不是相互串通或达成默契,国内燃油费征收标准和调整时间不可能如此一致。”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
今年年初,21家国际航空公司在美国航线上由于集体上涨燃油附加费,被美国当局怀疑背后隐藏着集体涨价阴谋罚款高达17亿美元。
联合利华涨价:发改委约谈只是个“传说”
从5月24日起,广州多家零售企业表示,收到夏士莲、力士两个品牌的涨价通知,涨价幅度达10%。上个月才被开出200万元罚单的联合利华,终于还是涨价了,媒体把这种情况称为“顶风作案”(5月25日《广州日报》)。
在CPI居高不下的今天,联合利华不顾发改委的“约谈”和处罚而涨价,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而言不是好事。但从媒体报道口径来看,似乎已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早在上月发改委处罚联合利华时,舆论就多质疑之声,很多人觉得,发改委不约谈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这样的上游国企,却要求下游消费品企业不涨价,不公正也不合理。
现在,媒体报道的口径似乎又是“理解”性的:业内人士说,日化行业原料上涨了,物流运输环节涨幅达到20%,日化企业已内部消化不了,只能涨价了。
应当说,去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形势日趋严重,发改委“约谈”日用品企业,招呼他们莫要乱涨价,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日用品行业是典型的竞争性行业,企业、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企业拥有自主定价权,不要说成本增加了涨价的压力,就是成本没有增加,企业也可以从营销策略上提价或降价。现在原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涨、物流成本上涨,要日用品企业不涨价,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事实上,政府干预企业自主定价权,不仅违反市场法则,而且从客观效果上看也很令人怀疑。从公开报道来看,在发改委“约谈”面粉企业后,若干面粉企业停产减产了;可口可乐、康师傅、雀巢等一干食品饮料品牌通过“瘦身”,实现变相涨价;日化企业也通过改包装,完成变相涨价。现在联合利华公开涨价,不过是使日用品涨价由变相涨价变成了公开涨价。可见很多企业对发改委的不涨价承诺实际上口惠而实不至,发改委自以为得计,令消费者付出了代价。
这一现实倒是提醒我们,大家不要沉迷在发改委的“约谈”中,以为行政干预就能管住日用品价格,要真正止住CPI涨势,必须在“约谈”之外另想切实可行的办法。该涨的价格不涨,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发改委限价作为一种临时措施可以理解,但还要看客观效果,如果企业表面应承不涨价,而实际上价格还是涨了,这样的“约谈”岂非自欺欺人?
现在很多专家说,中国此轮通货膨胀可能是长期的,短期不可能“自愈”,那么有关部门治理通胀的措施就不能满足于“约谈”这样的临时举措,而应着眼长远,治标更应治本。经济学家张维迎最近在媒体访谈中指出,国内通胀的根源是过度的刺激政策,也就是投资过猛、货币发行过多,结果就是物价、房价上涨。要治理通胀,也只能从宏观上着手,收紧货币政策,降低市场流动性。
为此,控制房价和能源等上游产品价格的措施,比“约谈”日用品企业更为关键。能源等上游产品控制在国企手中,政府管制其价格,可操作性比“约谈”日用品企业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