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直播带货行业套路多
事实上,针对直播带货行业,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
自7月1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要求,直播带货活动必须清晰标示“谁在带货”及“带谁的货”,确保信息透明化。
图源:中国政府网公众号
此外,广电总局和文化旅游部于2022年联合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旨在强化网络主播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其从业行为,并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而在202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则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监管框架。
北京最新公布的《指引》作为对这些法规的进一步补充,为落实这些规章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尽管有严格的监管,但直播带货行业的“花样”仍层出不穷。部分商家为追求利润,深入研究消费者心理,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规避监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手法变得更加隐蔽,从而增加了消费维权的难度。
除了常见的“低价”乱象外,部分商家还会故意隐瞒商品的关键信息,利用模糊的描述和误导性的内容诱导消费者下单。
例如,在白酒直播间中,链接上可能标注着“53度贵州茅台酒1599元一瓶”,但实际收到的却是规格不同的“巽风”茅台,而主播在介绍时往往只强调“正品茅台”和“假一赔十”,对酒的品种、规格等信息只字不提。
类似地,一些商家在销售商品时故意设置“常规版”和“升级版”的选项,通过夸大升级版的优势来吸引消费者购买。然而,消费者收到货后却发现两者并无实质区别,这无疑是商家精心设计的“升级”套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多花了冤枉钱。
甚至直播平台上还出现了以“大学生”、“医生”等身份进行直播带货的现象。这些主播利用特定身份在特定场所(如校园、医院、工厂)进行直播,营造一种真实可信的氛围。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角色扮演”并不鲜见,许多观众所看到的只是主播背后的团队包装出来的假象。即使这些“假身份”主播被揭穿或受到处罚,他们也能迅速换个新账号继续开播,影响有限。
法治日报 图源:抖音APP
因此,为了维护直播带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监管部门需要持续加强监管力度,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监管制度。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