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坚持C端的规模化壁垒
(1)B端和C端的选择,成为即配分水岭
我们在品牌上的聚焦也帮我们避开了一些坑。2015年的时候,外卖快速增长,三大平台竞争很激烈。这种B端的需求暴增,很多玩家都参与进去,专门去给他们做配送,但是闪送没有。
因为外卖的特点是需求集中,到了吃饭时间,骑手都去送外卖了,C端的服务肯定没法保证。虽然订单可以快速增长,但模式不一样,专人直送做不了外卖。
B端和C端的选择,成了一个明显的分水岭。闪送的B端业务一直是自然增长,没有主动去推。但拦不住,比如个人用户买蛋糕的时候,他希望能尽快拿到,就要求B端用闪送。
很多时候是C端用户在推着B端的订单往上走,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增长机制。现在B端和C端订单大概是三七分。
闪送现在是唯一做专人直送的公司,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做专人直送,就是因为规模起来之后,闪送会形成强大的壁垒。我们一开始的价格是39元一单,因为当时订单量小,闪送员也少,闪送员上门可能就要一个小时,所以定高一点让闪送员做一单就挣一单的钱。
但随着订单规模的增大,闪送员密度也在快速提升。现在在北京能做到,下单之后一分钟响应,十分钟上门。送完之后六环之内,又可以就近接单,空驶的时间很少。典型的规模效应,效率提升了,就可以把价格往下降。
后来降到19,现在降到16,价格下降之后闪送员的收入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是在提升。因为以前一天只干一单两单,现在可以干20多单。
对于用户端来说,就更太不可思议了。闪送的价格在不断下降,服务体验却越来越好,因为上门的时间越来越短。
C端用户的三个特点决定了,一旦规模起来,我的壁垒就非常高:
第一,高度离散性,时间和空间都高度离散;
第二,及时性,需求需要及时满足;
第三,个性化,每一单可能都有不一样的需求。
一个新进入者要做到十分钟上门有多难?一开始门槛是比较低的,因众包不需要什么投入成本。所以这个市场在没有玩家的情况下,技术成本很低,但一旦有了比较大的玩家,技术成本会变得非常高。
新玩家一开始没有订单量,不可能养一堆骑手来做专人直送,骑手密度不够服务也不可能跟得上,他只能做拼单。
(2)配送是被动需求,补贴不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纯靠公司补贴,需要的资金量太大了。2015年4月份的时候,闪送也跟着做了一些补贴,而且是零抽成,骑手纯赚钱。订单越多亏损就越多,虽然增长很快,但在盈利模式上还挺焦虑的。9月份我们判断资本会冷下来,觉得必须要验证一下,如果没有补贴就无法维持,后面再做下去也是浪费时间。
停了以后,增长确实放缓了,但起码还在增长,而且靠着口碑传播,增速慢慢又回来了。通过验证,我们发现,补贴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是业务端。这个模型虽然跟网约车类似,但从实际业务来讲,闪送比滴滴的运营模式要复杂得多。
网约车是相对标准化的,更多是路线规划的问题。但闪送的每个订单都是个性化的,我们现在有1600多种订单类型。履约也是非标的,有电动车、摩托车、共享单车和公交地铁。
所以供需之间的大数据匹配非常难做,不同的需求要匹配到合适的履约方式。比如蛋糕的客户,必须走公交地铁;媳妇在家做的饭要送到单位,就要匹配有保温箱的闪送员。
这些靠补贴是补贴不出来的,只有靠时间和数据的积累。
第二是用户端。用户不会因为你便宜,就产生送东西的需求。不像打车和吃饭,每天都要出行,一日三餐也总要吃饭,送东西是被动的需求,靠补贴是刺激不出来的。
我们的C端也是靠着口碑传播,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从一单到十单,就用了一个多月。
新进入者来做C端极不划算,很多公司评估完了,一般都会转向B端。餐饮客户的需求稳定,时间和订单量都相对固定。但B端客户是价格敏感,谁便宜就用谁,所以B端的竞争非常激烈。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即时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