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先驱者亚马逊、阿里,一个凯歌高唱一个浅尝辄止
相较于当前国内玩家们都较为保守的态度,先驱者亚马逊却是一路高歌猛进,在先后遇到技术故障以及运营难题后,亚马逊尽管曾一度推迟其Amazon Go对外开放的时间,但是在宣传以及扩店进度上,亚马逊却显得相当激进。此前,彭博社有报道表示,亚马逊计划在未来几年中新开3000多家无人店,让人着实吃了一惊。
不仅是扩张速度,亚马逊在技术方案选择上也显得尤为激进。
以京东为例,在前期技术尚不成熟的时候,京东选择的是先以人脸识别+RFID的解决方案,后期再逐渐进化。但是剽悍如亚马逊,一上来就确定了仅仅用纯计算机视觉技术加摄像头来对店内用户以及商品进行监测的方法。一度有消息表示,单个Amazon Go的成本投入可能就达到了千万美元级别。
与亚马逊的激进不同,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却显得十分克制。
2017年的7月8-12日期间,在阿里巴巴第二届淘宝造物节上,阿里首家无人超市-淘咖啡亮相。而与其说淘咖啡是一家咖啡厅,倒不如说这是一款迷你的商超,无论是零食、速食还是餐饮吃喝,淘咖啡中都应有尽有。技术上,淘咖啡采用的模式与京东X大同小异。
不过整体来说,落地杭州的“淘咖啡”无人超市,仅仅是个在淘宝造物节上存在了四天的快闪店,此后便在线下彻底消失。知乎,阿里在无人店的探索也一直显得较为保守,倒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例如刷脸支付硬件等更基础方面的研发之上。
5
无人店真的一蹶不振了吗?
在历经了整整一天的走访之后,智东西发现当前无论巨头还是创企,当前无人店玩家们的现状都不免让人心寒。
各个玩家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运营上,都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的问题。整体而言,无人店的消费体验除了无需排队之外,于顾客而言远远不及正常门店。
而并不稳定的用户体验加上高居不下的前期成本,让无人店无论是在用户端还是在企业端都费力不讨好。而尽管技术的进步总是让人瞠目结舌,但是于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做到效率以及利润的提升,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再炫酷的技术也只能是一个漂亮的摆设。
从人工成本上来看,无人店所能替代的,也不过是当前便利店内的收银员角色,理货、上货、盘点库存依旧需要人为进行。而当前,美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36.1万人民币,而我国当前的人均年收入仅为5.5万元人民币左右。
每年总共十一万元的两个收银员支出相较动辄几十个高清摄像头以及大量的云端部署的几十上百万前期投入,无人店这一笔生意显然在当前阶段的中国并不是那么划算。
而想要将在相同的效率下,将无人店的部署成本降到比人工还低,当前的技术成熟度显然还未到这一阶段。
而当一个企业宣布要进军无人店这一领域,他们所面临的远远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所有关于技术的创新、供应链的搭建都将传统的零售以及电商模式彻底颠覆,竞争从以往的基本面不断升级,技术、资金、供应链、人力、营销,一切需要从头再来。这一过程中,任何一步错了都将导致整个项目的覆灭,但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
短短一年多时间,国内的无人店从兴起走向小阶段爆发,然后又归于平静,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远远算不上惊世骇俗。一年时间,便足够让一个概念从制造走向破灭。
但当前的宁静,终归是暴风雨前的短暂酝酿。无人店以其在线下强大的便利性,以及相较传统零售企业的低成本这两大优势,在人口红利见顶以及消费升级的双重推动下,终将迎来大面积爆发。
然而在这一段探索至爆发期间的淘汰赛中,注定是一场巨头间关于技术以及资金的长期博弈,小企业参与其中,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商业模式探索过程中的先烈。
6
结语:泡沫破灭还是需求证伪?无人店进入洗牌时间
在当前的探索阶段,走在前方的探索者,无论是京东、阿里还是缤果盒子、苏宁,无疑都是走在时代前端的先驱。但是如何度过这投入与营收还会长期不对等的漫长冬日,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还要有足够的资金以及供应链搭建。在一切都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清洗仍将继续。
不难想见,下一阶段,清洗的重点将先从运营层面商淘汰一批玩家,一些在财力、在供应链搭建上力不从心的小企业将首先被淘汰。其次,在技术推动下,一些剩余的玩家将主动进行升级,以苏宁biu为代表的一些大企业无人店1.0模式终将走向更智能化运营模式。
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人们对于消费即时性的要求也终将成为无人店发展的引擎,最终带动这一商业模式从萌芽走向普及,但这一阶段的清洗注定漫长而又痛苦。
(来源:智东西 季瑜生)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亚马逊无人店进驻美国机场 其扩张面临着什么挑战?
7-11携NEC 利用面部识别开展无人店铺业务
联想无人店开业 三年要开五千个无人货柜
超市的100年发展史:无人店是发展趋势?
海信无人店落地中国台湾 还要进军欧洲市场
搜索更多: 无人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