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一个雷同的现象——总有那么一两个热衷表达、言辞激烈、品评竞品的企业家。对了,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自己在行业的名头,大于自己企业在行业的地位。
年长的前辈,喜欢管这种人叫“说的比做的要多、说的比做的好听”。这是一个很贬义的说法,最好轻易不要说。但是实在要说,说明那人实在是太典型了。比如电商界有当当的李国庆、互联网圈有360的周鸿祎。
等等,我们其实想收回刚才的两个举例。毕竟李国庆的耿直、周鸿祎的干货,还是有真功夫支撑着这两位企业家的。我们得找个非常过硬的举例——手机界的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怎么样?符不符合?
罗永浩的手机故事,在这个年底差不多演绎到一个剧情的结尾了。这里,我们举例一个故事还在上演中的同类版本——来自零售圈的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怎么样?
此生鲜王卫,非彼快递王卫。一样的名字,完全相反的人生和人设。快递的王卫,人近50岁,只做了一个公司,备受中国物流业好评和尊重,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同受阿里、京东、腾讯等多家公司大佬公开赞誉的企业家。生鲜的王卫,也是人近50岁,从业创业了几个公司,迄今还在试探摸索路径。
快递的王卫,特别不爱说话。要不是公司年会或上市露面,外界想看见他一眼都难。
生鲜的王卫,爱说爱聊爱评论,什么公开活动都爱去。零售圈的活动他常去,TMT圈子的活动,他也爱去。
不久前的11月底,生鲜的王卫,在北京一个活动上,特别兴奋,说了很多。先把自己理解的零售本质阐述了个遍,又把零售同行撕了个遍。不亦快哉否?
不用说,他是圈粉了的。不要太把圈粉这事想的太难,这是一个路和粉都很便宜的年代。只要你跨越了一个日常语言的模式瓶颈,你张嘴就能圈粉,至少也能吸睛一批路人。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自称听着“老罗语录”长大的人,发泄着对偶像的爱呢!
不过,老罗的日子很不好过,手机这个在他嘴里没啥独家技术含量的集成产物,其实非常久经考验一个人的全方位商业能力。一个人要快速挣到100万,其实大概率是个运气活。比如他可能有个能一句话就办成事的亲戚。
但是一个人要操盘10个亿以上的生意,运气就不管用了,这时候只考验全方位的商业能力。而且10个亿能在两年内保值不变,都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活。
10个亿上下的公司,其实特别危险。他们依然处在随时会掉落行业主流队伍的危险中,比如此前的众多B2C电商品牌;也随时容易被所处赛道风口的泡沫,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公司的价值,比如去年一群以为能秒杀重构中国零售业的无人零售玩家。
无比理想的结果,也最多就是做个“中而美”的公司,日子过的很小康,生意做的大体健康。如果创始人还不谋求什么野心,无论是公司壮大,还是自己爱出风头。专心依靠大平台做着明白人的生意,这样的公司,日子会过的更好。比如不少淘系品牌。
万万没想到的是,10亿区间的企业和创业人,在以上两种类型中,活生生的发明出第四种类型——公司实力不够,自己声音来凑。
这些人是谁?老罗的例子举过了,我们再聊一个人——聚美优品的陈欧。如果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知名度,放大到高过他的公司。且经过几年的试对试错,虽熬到了10亿左右的规模,但是无论再怎么弄,怎么造,业务规模和公司体量就是上不去。
那就一定要小心他!无论你是投资机构,或是同行,还是媒体,甚至是“路粉黑”的任何一种人民群众。
为什么单单拿10个亿说事?不管这10个亿是融资,还是估值,或是营业额(GMV)。对应着这个资金数字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公司对行业没啥影响力,但他本人倒是够了为外界(尤其是媒体)所注意的级别。
这让一些10亿级别的公司创始人,尤其热衷使用他为外界注意的能量。
大公司,也有从几千万起步,经过10个亿的过程。但大公司之所有能成大公司,除了2000年前的早期阶段。过去的10年内,能跑出来的大公司或成熟公司,都有着共同的时间规律:他们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给人在操盘着百亿级的生意,并在一年内就完成从零到百亿规模的条件建构。
过去8年,小米、美团、滴滴、盒马,都是这样的公司。一出手就是百亿级的生意。
非常可惜,王卫的生鲜传奇,已经快三年了,还是看不到生鲜传奇与百亿之间的必然进化关系。甚至王卫自己20多年的从业和创业经历,都没能让他的生意走出过安徽。
是的,他从未品尝过站在自己的办公室,远程指挥着全国各地分公司,各地门店作业的感觉。但这并不妨碍他无数次站在舞台上,评论全国各地的同行,表达他理解的整个行业的现状或本质。
-1-
王卫的新零售观
声音是一种实力,语言是一种能量,如何运用巧妙又不伤自己,背后道理有点玄学。对于听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玄学。因为任何人指望听别人的言语阐述,就指望能领悟到商业的奥妙,这是很可怕的心态。
好比你去问迈克尔·乔丹怎么罚球线起跳灌篮,他或许只会说,拿起球跳起来就灌进去了嘛!
请问,你能领悟掌握到什么?你还是乖乖请教练勤奋练习靠谱些!
这还是问功成名就的真行家的结果。如果说话的人自己还在测不准的思考中,听的人能听到什么真材实料?
当然,这么说也不是完全要去肯定或否定王卫说过的话。而是从他这个在整个零售行业最喜欢公开演讲的发言中,尽量贴近事实,还原他那些话的真伪是非。
11月底他在北京的发言圈粉了,那我们就从他在11月底说过话当中,找出一些关键词句,谈谈零售业的本质和他怼天怼地的行业现象。
他以他六年前就在乐城做了今天新零售的技术(电子价签、自助收银机等),来否定今天新零售很多概念是炒作出来的。并说技术之有利于内部管理,对消费者联动没什么帮助。这句话,应该是王卫最暴露他真实水平的一句实话了。
新零售,现在更准确的应该叫零售的数字化,其本质在于用数字连接所有零售链路(B端+C端)和要素,用数据重构消费者关系及运营体系。这就是阿里为什么要说大数据驱动人(从业者和消费者)、货(商品和服务)、场(场景和场地)的重构。
如果单纯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时间先后,去否定现在的零售数字化的伪进步,这无疑是暴露自己不知行业演化发展、不懂零售效率优化。
事实上,今天新零售各种不同维度的创新和应用,不只是王卫提到的什么电子价签,很多早就在行业有过铺垫和试用。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趋势、本地及时配送、手机在线支付、移动互联网营销、扫码购、O2O模式的线上线下协同、仓店一体化等。
就像乔布斯发明iPhone之前,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早就推出基于WAP的上网功能手机,基于电阻屏的触屏手机。你能说乔布斯的智能手机不过是伪创新?
恰恰是有了这些行业的提前探索,零售的数字化进程才有务实的可行性。这也是为什么,当阿里喊出新零售的时候,全行业会有那么大的触动。阿里没喊之前,零售业已经在各种迹象和实验中,实实在在感觉到整个行业随着全社会的变化而面临巨变。
因此,当阿里喊出了新零售,大家的共鸣感得到了一个明确概念的激活。有了新零售这个概念和数据驱动消费创新、零售业转型,所有人从疑问和感觉,变成了确认的方向感。
这也是为什么,随后京东提出无界零售、腾讯提出智慧零售,都没能翻起多大的舆论浪花。现有趋势,后有概念,让大家方便讨论这个行业确实需要的改变,足够了。如果你非要先造概念,再造趋势,那就本末倒置了。
话说这里,王卫不知为什么从不提、不否认或肯定无界零售或智慧零售呢?他自己用别人的新零售概念,去否认新零售的创新价值,逻辑岂止是一个怪能形容!
这就像民科人士郭英森,偶然在天津卫视一档节目里,提到了“引力波”三个字,就被个别人歌颂为全球率先提出引力波的不世出物理学天才。并以此理由微博里大加挞伐埋没了这个“天才”的天津卫视或中国科学界。
呵呵!
回到新零售。之所以新零售不提之前,零售业只有疑惑和感觉;阿里把新零售提出之后,全行业一片恍然大悟之声。根本原因,在于今天新零售做着数据驱动零售,数字化赋能零售业之前,全行业还在经历IT零售向互联网零售的痛苦转型。
零售的IT化没有疑问,这是沃尔玛在20世纪70年代最伟大的创新,并借此称霸全球零售业30余年。
零售的互联网化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它是打算借助互联网的工具(智能手机)、方法论(爆品、营销)、资源(流量),试图解决传统实体零售和互联网之间的价值融合。
然而,由于双方从业人群从一开始就是两拨人,并在很长时间是彼此竞争血拼的对手,这种融合可以说一边试探着在做,一边又效果有限的在犯错。
阿里提出的新零售,其实从一开始就跨过了零售跟互联网的纠缠不休。直接跨越数据零售和数字化零售阶段。这是全行业人,此前都没有想到的。
这与阿里8年前提出的大数据、云计算、DT时代、传统商业的数字化升级息息相关。决定了阿里的新零售,一开始就是从后端和底层做这个那个零售链路、零售要素和零售资产的全面数字化。
而不是零售跟互联网之间,停留于前台交易和营销层面的纠缠不休。
王卫对新零售的错看了新零售的本质,低估了自己6年前实验数字化工具的价值,高估了自己对数据驱动零售的判断正确性。
或者说,他压根没理解,数据为什么能驱动零售。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王卫没稳住股东?嘉强顺丰拟减持顺丰控股1.3亿股
生鲜传奇王卫:文明国度都是被野蛮民族征服的,零售也这样
生鲜传奇王卫:30亿估值背后的五大商业逻辑
生鲜传奇王卫:我如何三年打造一家30亿估值公司
顺丰千亿市值蒸发:王卫奋力突围 刘强东围堵
搜索更多: 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