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零售老板内参》APP曾用“三国杀”来比喻当下咖啡市场竞争格局。讨论的对象,自然是话题“风暴眼”的星巴克、瑞幸咖啡、连咖啡。他们模式各具特色,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广为人知;瑞幸咖啡今年“烧钱”快速崛起,门店已超千家;连咖啡则重微信渠道,小程序更是玩的风生水起……
这三家品牌里,瑞幸争议最大:“告星巴克的公开信”一度引发行业热议,不过也被广泛认为有“碰瓷”之嫌。当事人星巴克则将其称之为“炒作”,未做进一步回应。而后瑞幸又进军轻食领域,并放言年底前开到2000家店,可谓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现如今,刚从星巴克口中成功夺食,瑞幸紧跟着又盯上了连咖啡的市场:9月6日,瑞幸宣布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打起了“小程序”的主意。而这一块,正是连咖啡“all in”所在。
瑞幸咖啡拥抱腾讯这件事,并不让人意外。5个月前,瑞幸便联合QQ在腾讯总部大楼开了一家咖啡快闪店,刷脸即可领咖啡,并与后者合作推出联名咖啡杯、定制菜单等多种IP跨界产品,为后面的战略合作做足了铺垫。
连咖啡的压力可想而知。一贯以线上轻运作的他们,在这之前一直是隔岸观火。星巴克和瑞幸的主战场集中在线下和APP场景,与之交集不多。如今搅局者投身微信生态,让这个原本就捉摸不定的市场再添一丝不确定因素。
强补贴究竟能否在微信成功复制仍未可知,但眼下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咖啡消费的微信黄金时代已经来了。
1
风口上的咖啡新生意,机会只在微信
过去半年咖啡赛道创业热度高涨,新玩家和新资本纷纷进场围猎,前述所说的“三国杀”,也仅是这场规模竞赛的冰山一角。除瑞幸、连咖啡外,还有一众自助咖啡售卖机、精品咖啡品牌获得资本市场关注。
《零售老板内参》APP曾与咖啡上下游、不同细分领域的创业者有过多次交流。尽管不同创业者在终端场景和打法的理解上有不少分歧。但他们阐述商业模式逻辑时,常常会默契地引述两个宏观环境背景作为支撑点。
一是咖啡行业高增速。眼下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规模约在千亿元,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中国咖啡市场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一线城市甚至能达到30%左右,远高于2%的全球水平。
二是互联网技术繁荣发展。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互联网在零售市场有广阔且灵活应用,线上新场景被挖掘出来。除线下到店消费外,外卖咖啡业务、微信拼团、小程序下单等新模式和玩法逐渐普及开来,且运营成本较低,颇受品牌和消费者喜爱。
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千亿咖啡消费市场足够大,且高增速,不同场景玩家似乎总能分得一杯羹。但千亿规模似乎又是一个伪命题,速溶咖啡消费约占八成,现磨咖啡市场份额很小。即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距离海外成熟市场水平,仍有很多年的路要赶。
因此,相比于增量市场的挖掘,眼下很多新品牌的场景创新,实质上是在分食原本属于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传统咖啡存量市场份额。当这种蚕食已经严重威胁到星巴克们的增速时,反击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也是星巴克最终放下身段,选择开放外卖业务的根本原因。
星巴克做外卖,并非别人动了原本属于他们的那块外卖蛋糕。换句话说,新玩家的场景创新,不是动了原本属于星巴克们的外卖场景,而是动了后者的社交场景。
外卖本身属于城市生活末端配套服务,像水电煤一样,任何品牌皆可接入使用,并且履单成本、配送时效透明,不具备建立品牌竞争壁垒的可能。连咖啡作为外卖起家的咖啡品牌,断然不会将外卖作为自身业务亮点——基于社交营销和分享裂变打法,才是属于他们的创业故事。
传统咖啡品牌的故事很简单,重场景消费,场景在哪,消费就在哪里,“第三空间”的本质也是让人们在线下有良好的社交和休闲场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精品咖啡馆,装修成本预算会占到门店总成本四成甚至更高。
但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待在线下社交的时间变得更少、更碎片化。第三方平台极光大数据《2018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移动网民每日平均有4.2小时花费在手机app的使用上;其中,花费在社交网络类app的时间最长,高达94.3分钟。
另一份来自Trustdata的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社交应用以19次日均启动数,领跑移动互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并且微信以超10亿MAU的绝对优势,领跑社交领域全行业。我们不妨可以将这波咖啡新零售规律总结为:社交场景在哪,机会就在哪。
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绝大部分社交场景都在微信。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在箱子里喝咖啡 台湾首家星巴克“集装箱门店”将开业
可口可乐承认收购Costa咖啡主要是因为它的供应链
半年融资上亿 千亿校园咖啡市场如何掘金?
精品咖啡Blue Bottle计划进入欧洲 但中国市场还要再等等
咖啡大战开幕:星巴克抱团阿里 costa卖身可口可乐
搜索更多: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