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陷阱?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人售货早已成为重要的销售方式。数据显示,日本通过自动售货机出售的商品超过6000种,而人均年消费金额超过3300元;美国平均35人一台自动售货机,日本平均23人一台自动售货机,与之相比中国目前的数字则是6500。这意味着无论是行业需求还是消费者需求,无人售货在中国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很多无人售货模式还正在承担营销的模式,比如设置二维码让消费者关注并获得优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人售货也能承担一部分潜移默化的广告效应。
尽管未来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仍然骨感,首先亟待解决的是成本问题,这是因为在中国的零售业态中,人工本来就不算一个特别高的成本支出,数据显示,一个无人便利店省去3个店员,算上三险一金一个月人力成本可以节省2万元左右的成本。
而以“无人便利店”的最初级模式“自动售货机”为例,一位业内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在北京一台包括饮料、零食在内的自动售货机采购价要高于3万元,场地需要的租金约为5000元每年,还有不少于一千元的电费,但销售额却并不乐观,热门地区和冷门地区在夏天的营业额一般也就是在5000元每月左右,冬天时则需要更高的成本(加热电费)但营业额往往不足夏天一半。
考虑到机器寿命的摊销费用,这实在谈不上是一个多么赚钱的模式。
相对而言,无人售货最初的形态:成人用品店,反而拥有更好的盈利状况。一位相关从业者对腾讯科技表示,由于该品类利润率较高,即便销售数量较少,但一个不足10平米的无人店就可以月获利近万元,一些“热门”地段甚至可以月获利2万以上。但成人用品毕竟是小众行业,绝大部分无人销售仍然瞄准的是低毛利高销售量的商品,这意味着成本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据腾讯科技了解,缤果盒子在上海的首家24小时无人便利店开业仅一个月便停运,原因是“因室温过高、收银系统频频出错。”
除此之外,无人零售店采用的机器视觉方案会随着店铺面积增大、人流量增多,识别精度将难以保证。而且运营成本也成了无人超市实现普及的难关之一。虽然不需要员工收付款,但无人超市的正常运作却需要大量的研发及技术员工。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无人超市采用的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成本就相应提高。
近日一篇洋葱新闻文章再次深刻揭露了无人超市的潜在问题:“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有没有假货,是不是更便宜啦!”“马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改变,而是带来幸福的改变。现在很多改变不仅没有增添我们的幸福,还增添了许多烦恼。”
更糟糕的是,“无人”业态越来越像“共享”业态,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宝马……这些业态是不是改个名字就变成了“无人”单车租赁、“无人”充电宝租赁、“无人”宝马车租赁。如果资本层面像加注“共享”行业一样对“无人”业态不断加码,只会让“无人”业态泛滥成灾。
这种趋势已经出现,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进入无人值守货架的品牌已经超过10个,模式和玩法基本相同,但由于无法在产业链方面进行深耕,一些无人值守货架的商品比“有人”便利的商品价格高出三成甚至更多,在新鲜劲过去以后,一些无人值守货架甚至可以用“门可罗雀”进行形容。
(来源:腾讯科技 孙宏超)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阿里前CEO卫哲:我特别反对无人便利店 北京现无人便利店:刷脸进门不付款会被拉黑 六成网友不看好 地产周报:老字号要翻身 远洋进军无人便利店 多家无人便利店落户北京 网友:给我一个去的理由 主打更完善RFID技术、多场景,「fxBox」入局无人便利店 搜索更多: 无人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