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田慎治站在台上,台下举起了无数换到拍照模式的手机。
这位酷酷的日本人不是什么当红明星,他的身份是全球最大的便利店集团7-Eleven的执行董事、柒一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同行的眼中,内田慎治极为低调保守,网上关于他的新闻条目连一页都没有填满。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举办的便利店大会上发表公开演讲。
内田背后的大屏幕上,投放着具有典型日企风格的PPT——充斥着各种折线图、柱状图、表格以及详尽的文字说明。很多数字令人兴奋:7-Eleven在零售行业和特许加盟行业双双排名世界第一。这让台下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便利店从业者,对行业充满了信心。当然,他们的企业迫切需要专业的指导。眼下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可能藏着经营宝藏的PPT全部拍下来,带回去。
罗森集团高级执行董事、中国总裁三宅示修坐在台下,听着这位同行兼同乡分享7-Eleven7万家门店背后的秘密,心里不由得惊了一下。事后他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记者,内田其实已经把一些业内称为“know-how”的专有技术都讲了出来,“难道他不担心泄露自己的商业机密吗?”
内田慎治把7-Eleven的诀窍分享给大家,也许是另有深意。
今年,便利店行业波谲云诡,各种势力都准备着入侵和颠覆这个行业。年初,知名互联网人庄辰超挖走新创品牌邻家便利店的创始人团队,组建了新型便利店“便利蜂”。接着,京东宣布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
便利店风口来了,野蛮人也来了。过去这个行业的对手起码还知根知底,现在却突然闯入了一群摸不透的局外人,昔日的同行自然需要相互扶持提携一下。或许,这就是内田慎治开放和没有保留的原因。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销售达1300亿元。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
巨大的增长潜力、与互联网结合的无限想象,让便利店门内和门外的人一起躁动。
资本:跟风的多,下手的少
“去年打听便利店的太多了。”作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被看作是这个行业的权威人士。2016年,包括美国格理集团(GLG)在内的多个机构都曾向他咨询过便利店的事宜,而这些咨询的背后,大多是受资本所托。
便利店突然成为风口,或多或少在王洪涛的预料之中。2014年,他就发现便利店有“冒头”的趋势——主打“中国便利连锁第一股”的四川红旗连锁开始受到关注;7-Eleven一口气在北京开出32家店,是进京11年来开店数量最多的一年;罗森、全家在观望多年后,相继进入北京,日资三大便利店在京形成鼎立之势。
与此同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会员单位里,成规模的便利店品牌越来越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关于行业的探讨多是围绕大卖场展开,但这些经验并不适用于便利店。出于更专业地服务这个细分领域的想法,王洪涛牵头成立了便利店委员会。
彼时,便利店发展的大环境已经成熟。按照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便利店企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鲜食商品的销售占比会快速上升。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行业竞争将加剧。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485美元,其中有7个省市进入“1万美元俱乐部”。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会例行对行业里的百货、超市、专业店等发展状况展开调查,发布“连锁百强”及相关榜单。2014年,便利店首次作为一个细分领域进行单独统计,结果令人惊讶。这一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同比增长5.1%,而从有可比数据的便利店企业来看,销售额增长17.7%,高于连锁百强销售增长12.6个百分点,增幅为各业态中最高。之后的2015年和2016年,连锁百强的销售额增幅持续下滑,便利店依然保持了双位数的高速增长。
对于便利店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鼓舞。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利店与大卖场几乎同时在中国出现,但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作为小业态的便利店,其重要性一直排在大卖场之后,在资源的获得上也不占优势。
隶属于上海百联集团的快客便利店成立于1997年,翁宇杰是其第三任掌门人。他回忆说,在集团全力发展大卖场的年代,便利店像个不受宠的孩子,对外扩张也困难重重,当时快客到新的城市开店,需要注册“便利店公司”。当地工商局的人告诉他们,便利店无法注册,只能改为超市。
“很多城市对便利店不了解,我们只能一边发展这个业态,一边培育市场。”翁宇杰说。
苦熬多年,便利店终于迎来了春天。王洪涛认为,从业者信心的作用是极大的。“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事能成的时候,行业就起来了,相当于在便利店发展规律之上又烧了一把火。”
除了便利店企业加大对自身的投入外,过去只专注发展一种业态的零售企业,也开始跨界布局便利店,比如家乐福在上海推出了名为“Easy家乐福”的便利店,天虹百货在深圳开出了“微喔”便利店。
如果说几年前便利店的热潮还仅仅停留在行业内部,那么近一年来,这把火则烧到了行业之外,互联网、资本甚至地产商,都开始对便利店虎视眈眈,意欲分一杯羹。频繁在互联网领域使用的“风口”二字,现在也被用在了便利店身上。
虽然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但罗森集团中国总裁三宅示修坦言,自己并不十分了解“风口”一词的具体含义,他只听过一句在中国非常流行的话: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不过,他认为当下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程度,“还没到能把猪吹上天的阶段,至多吹起了几只鸡鸭”。
如今线上的流量红利基本消失,对用户争夺的战场逐渐转至线下。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在2017年中国便利店大会上提到,2003年淘宝刚起步时,获得一位活跃用户的成本是2~3元,而今天这一成本是100元,十几年的时间涨了50倍,互联网的辛苦程度不亚于零售业。便利店由于其网点密集、贴近消费者的特性,被看作是连接线上线下的绝佳场景,卫哲甚至放言:便利店是新零售的入口。
按照经验,凡是称得上“风口”的领域,资本无不一拥而上。今年同样被冠以“风口”的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已经遭遇资本的多轮疯抢。相比之下,便利店在资本界成了一个略显奇怪的领域——站在门外观望看热闹的居多,真正敢下手的几乎没有。在传统意义上的便利店领域,至今只有Today便利店拿到了风险投资。
多位便利店从业者向《财经天下》周刊证实,虽然与资本有过接触,但最后都没有达成投资意向。
全时便利店总经理杨波透露,这几年谈过的投资机构多达几十家。杨波之前在日资便利店供职,2011年加入全时便利店,分别经历了外资和本土便利店品牌在北京的创建和成长过程。目前全时已经拥有360家门店,并成功进入成都市场。去年销售额增幅高达171%,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
无论是门店体验,还是业绩情况,全时都是最接近日资便利店的民族品牌,这也是资本感兴趣的地方。杨波说,全时的态度是积极拥抱资本,也一直与资本沟通,但过程却十分微妙。“对方找过来的时候,兴趣非常大。讲完模式和经营状况,对方更想投了。但接下来我讲的都是未来长期发展的东西,对方想要的却是短期收益的东西。”
三宅示修向记者分析了中国投资者对便利店的心态——对于一家刚刚起步的便利店,他们的规划是第一年开100家店,第二年开300家店,同时各类硬件设备投放完毕,第三年就希望有大幅度的盈利,第四年就要上市。
▲罗森集团高级执行董事、中国总裁三宅示修。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盒马干掉社区便利店:一句欠厚道的宣传
5月我国便利店销售额增长7.7%
零售业的未来?这家24小时便利店成上海街头新景观
便利店管理直营比加盟严 消费者担忧服务品质
万国码头:决定开便利店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搜索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