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春,便利店这门慢生意突然火了。
国内知名快消B2B电商中商惠民(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商惠民)对外宣布,完成对号称“掌上7-11”的爱鲜蜂战略投资并实现控股;去哪儿网前两大高管杀入便利店领域:创始人庄辰超3亿美金重仓便利蜂,前副总裁张泽做了面向全国零散小杂货店的比价平台货圈全;家乐福在华成立投资公司聚焦便利店……
海外零售巨头、线上快消大咖和互联网新生代中坚力量都看中了这块蛋糕。一时间,各类分析评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将之比拟为2016年的共享单车。
但把视线从新入场玩家身上移开,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呈现出来——行业已有的玩家中活得不错的其实并不多。
除了经营了十余年的外资连锁如全家、7-11、罗森等品牌能实现盈利外,大多数国内便利店还处在前期投入阶段。“弯腰捡钢镚”,有人这样形容它的吃力不讨好。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目前国内便利店行业似乎正陷入这样一番“围城”的境地:城里活得光鲜的玩家不多,城外却有人蠢蠢欲动想进来。
新的入场者会带来怎样的新血液,传统势力会如何应战,便利店这瓶老酒能在新浪潮中玩出新花样么?
城外:资本相继涌入淘金
随着前去哪儿CEO庄辰超的最新投资曝光,其新项目“便利蜂”与便利店行业,再一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据公开报道显示,便利蜂为前7-11高管王紫等人所创,庄辰超投资的斑马资本为其注资3亿美金。便利蜂现已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开设了5间门店,有传言称其在年内将门店数拓展至1000家。

被视作新物种的便利蜂,自诞生便将自己与新零售概念捆绑在一起。与传统便利店有所区分的是,便利蜂用自主研发的App来支持用户自助购物、会员支付、预订自提和配送到家等业务。在购物的全程中店员无需过多参与,他们更多的起到辅导用户使用App。
当然,除了便利蜂,近两年还有不少争相入局的玩家。如“爱便利”宣布获得亿元融资,“人人投助宅可便利店”成功众筹融资百万元,校园O2O便利店“门口头”获1000万元融资、便利店O2O平台59store获3000万元等例子。
数据也证明了资本的狂热。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2014 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5.12%,门店数同比增长21.96%,而百货和超市业态的增幅仅为个位数。便利店是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速的实体零售业态,呈现出逆势增长的势头。
有观点认为,便利蜂的核心价值点在于构建新的供应链体系,即新的销售渠道+新的供应商。新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定位和用户群的新,新的供应商主要是所销售的产品和品牌的新,最终构成新的供应链体系会跟全时、7-11等竞品有非常大的不同,这个新的供应链体系将是便利蜂的护城河。
一位接近便利店行业的投资人士告诉电商在线记者,此前国内没有大资本和具备优秀的管理、运营能力团队进驻便利店行业,大多便利店以夫妻店、小作坊,或者逐级分销的粗放型形式发展,效率较低。因此,一旦有大规模资金介入并整合资源,市场的想象空间还是相当宽广的。国内便利店需要解决的是提高解决需求和供应管理能力。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中百集团计划今年在湖南开设150家罗森便利店 多数便利店处于盈亏边缘 为何还要跑马圈地 成都便利店深挖“近邻”市场 社区商业发展怎样? 北京便利店餐饮获政策“绿色通道” 亚马逊拟在自家的高科技便利店中销售啤酒和红酒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