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很多,发现学错了
过去,商场怎么经营,每个楼层怎么布局,都有一套模式,照抄就是。然而如今,原本的金科玉律可能再也行不通了,未来的商场怎么做,更多依靠创新。
“早期我们也学了很多传统商场的做法,结果发现学错了。”危建平举例,比如我国香港很多商场都设有高层停车场,车主们停完车,可以自然进入高层区。大悦城开始也想这样做,但渐渐发现,上海人开车非常不愿意往高处开。停车场设在顶楼,还有消防安全等一系列指标,利用率其实不高。
过去课堂上,导师们都说,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商场,一定要引进百货店吸引人流。至今为止,许多传统商场还是这样。起初,全国多家大悦城内设有百货店。但是根据数据发现,导师们错了,教科书错了,或者说时代错了——今天的百货店不仅没有引流,还反过来“吃”商场本来的客流。于是,全国范围内的大悦城开始把百货店清理掉。
危建平说:“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凡事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现在人人都在顶楼做餐饮、电影院时,我们顶楼改成主题街区了。”
如今,来大悦城的人群60%左右没有购买目的,但是他们当中一大半都产生了消费,而周末特意从其他区域来大悦城的消费者占到79%,比例非常高。全国目前只有2家大悦城本来就在传统商圈里,其余都是“自成商圈”——大悦城在哪里,哪里就是商圈。
那么,主题街区一定是未来方向吗?
与大悦城多有合作的盈石(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睿则有不同看法。
比如在改造天津某项目时,由于受到规模空间限制,并没有按传统购物中心布局来做,没有设计影院、超市、快时尚等,而是在各楼层设计了主题街区。比如文创零售搭配手作体验的“超级工厂”,顶楼集合烧烤、居酒屋等小型餐饮,主打深夜食堂概念。对于内衣品类,也通过打造私密又舒适的空间进行了不同于传统卖场的组合,把主题街区玩到了极致。
可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主题街区是容易模仿的,但如何筛选商品或者体验,才是保证吸引力的根本。说到底,坚持专业眼光和高标准才是必不可少的真功夫。
不可否认,购物中心已经从传统的关注商品,转而关注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品就不重要了。如果买回去的商品最终让人失望,那么再好的体验过程也只是噱头。
未来的商场怎么做,可能需要管理方和店铺更多沟通、深度合作,不再像以往仅仅租个场地就行。
未来的商圈,形成了城市文化
对于消费场景,危建平把它分为3个层级。
一是用来休闲的,比如公共空间,我们在K11等商场里,经常看到过道都装修得美轮美奂,放一些时尚的椅子,许多年轻人就坐在椅子上面看手机,一坐半小时。这样的商场,等同于城市公共空间。
二是社交场景,情感表达和交流,需要几个人找一件事一起做。家庭活动、亲子活动、情侣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是体验场景,不是单纯把商品买回去,而是学习的过程,提升生活品位,人的五官、肢体一起参与进来。
未来,当商场成为公共空间,它对人们的更大意义早已经不在于购物、消费,大家是来商场里享受生活,来此社交、看书、健身、发呆,它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城市人的公共生活都发生在商场里,商场将会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培育土壤,各种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传播。
危建平认为,商业地产领域,上海和全球都市相比还有差距。比如东京,六本木商圈已经成为城市艺术空间。一般大众不乐意特地去美术馆看展,但是乐意去购物中心看。购物中心与市民结合度高,反而让高雅艺术能够很好传播。
东京的表参道、原宿、涩谷,文化感觉不一样。涩谷是年轻潮流文化,表参道是设计原创文化。然而上海目前还不清晰,每个商场似乎没啥文化差异。
一座城市经济腾飞后,下一步必然是文化的强大,而城市文化空间正在很多商场中孕育延展。
简单“买买买”的时代已经过去,商场对城市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经济意义。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丹韵)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万达电商5年换了3任CEO 实体商业+互联网仍待破局
南京“苏果现象”传递实体商业“逆袭”信号
电商结束红利期 实体商业复苏的机会来了
步步高50亿投实体商业被质疑豪赌 董事长称是有准备之仗
实体商业迎来“关店潮”?数学老师说他不同意
搜索更多: 实体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