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资金链断了就麻烦了”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几个奶牛养殖大省奶牛的淘汰率高达25%~35%,比正常水平高了10~20个百分点。从2015年第一季度末起,因为原奶收购量大于生产量,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等乳业前10强的企业都在将鲜奶喷成奶粉储存,有的企业最多时一天就要喷粉1000多吨。
从2015年开始,包括现代牧业、原生态牧业(01431.HK)、西部牧业(300106.SZ)等多家原奶企业都出现了净利润快速下滑的情况,上半年也都发布了预亏公告。8月23日,现代牧业发布上市以来最差业绩报告,截至6月底,该公司中期由盈转亏,亏损额为5.66亿元,主因是“原料奶售价下跌”。
8月25日,蒙牛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2.6亿元,同比增长6.6%;净利润10.77亿元,同比下滑19.5%。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蒙牛给出的主要理由是,“因联营公司应占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433亿元大幅减少至今年的亏损1.546亿元,及雅士利利润减少的情况下,本集团息税折旧摊薄前利润(EBITDA)下降6.9%至21.551亿元,2015年同期为23.156亿元”。
蒙牛所指的联营公司,即现代牧业,其此前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现代牧业2016年上半年亏损5.66亿元,而蒙牛乳业为现代牧业大股东,其持股比为25.41%。由于原奶收购价格下跌,之前因为拥有现代牧业的原料优势反而制约了蒙牛的业绩。
国内原奶企业长城乳业(832680.OC)2016年半年报亦显示,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3.86%,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9.51%。该公司还暂停了奶粉加工业务。该公司解释称,进口奶粉价格持续低于国产奶粉,乳品加工企业大量使用进口奶粉作为生产原料,导致国产奶粉价格低迷,因此暂停奶粉加工。这也是国内第一家公开停止奶粉加工业务的乳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目前几乎每个牧场都有10%~20%的奶交不掉,亏损牧场已经过半,而如果这一现象继续持续两年,一些牧场将面临资金链问题,“大企业资金链断了就麻烦了”。
现代牧业董事长兼总裁高丽娜表示,已经有40多家企业联合上书,提出建议:一、规范和限制复原乳的使用,严查复原乳标识,禁止使用复原乳奶生产UHT奶(超高温瞬时灭菌奶),禁止用大包粉干法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二、限制进口低温奶;三、建议一体化归口管理奶业,将种、养、加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纳入一个部门垂直管理;四、国家补贴向后端原奶滞销和喷粉库存转移,加强牧场运营期间的补贴、青贮收购补贴力度。
对进口奶实行限制?
奶协会长:“闭关锁国绝不是生存之道”
“再这么进口下去,中国的奶瓶子就捏在外国人手里、中国奶业就要姓‘洋’了。”有企业家这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一声音不在少数,甚至不少专家也发出类似呼吁。
李胜利表示,能不能熬过接下来的两年将是一个关键点。虽然国际原奶价格可能会在明年触底反弹,但国内原奶达到平衡仍需要一个过程。他也建议国家能够出台包括“禁用奶粉生产加工常温奶”等规定,以保护国内养殖业。至于针对进口的“双反调查”也不是不可为之,“如果其出口价低于成本价,就有倾销嫌疑”。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限制奶粉进口、使用技术壁垒的建议,相关部委人员以“遵守WTO规则”为由专门找到他面谈。他对此表示不认同,“国外可以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为什么不保护民族企业?”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有人老提这个意见,是不是搞点反制措施,什么技术壁垒,什么反倾销等等。这都不是明智的举措。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贸易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农产品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中国现在正在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开放合作、共存共赢、有进有出、公平竞争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常态,闭关锁国绝不是生存之道。”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
首先,“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我国奶业正处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弱质低效产业向现代高效产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有市场波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第二,对国际竞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第三,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认清和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谷继承说。
中国乳品质量已达“历史最好水平”,
如何“叫好”也“叫座”?
根据草原法则,只有跑得更快才能生存。
显然,2016年的秋天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是个“多事之秋”。
但是,2016年秋天的状况显然和8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情况有了天壤之别。
8年来,中国乳企蛰伏积累,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力,重塑行业格局:2009年,伊利打造第一个中国母乳数据库;2010年,光明乳业购入新西兰乳企新莱特51%股份,成为国内首家海外收购的乳企;2013年,贝因美搭建产品全程管理与追溯系统;2015年,蒙牛与世界农业第一名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签署协议,在营养健康创新以及食品安全领域展开全球合作……至今,中国奶源标准、硬件设施以及产品管理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荷兰合作银行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球奶业20强榜单,伊利、蒙牛分别占据第8名和第11名,其中伊利也是亚洲排名最靠前的企业。不止于此,伊利、蒙牛、现代牧业、新希望等乳企多次在国际质量评比中获得大奖,中国乳企在海外不断逆袭,利好消息不断。
在中国乳企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乳品质量也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2008年至2015年,中国政府累计投入扶持资金86.6亿元。目前,中国规模化奶牛场、中高产奶牛群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养殖水平,包括管理、装备、技术水平,有很大提升,有些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经过8年努力,中国乳业质量安全水平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谷继承说。
8月16日,中国首次对外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报告指出,自2008年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出台和完善了奶业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度,大力开展奶业整顿和振兴。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乳品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为历史最好水平”。
这份报告是在农业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卫计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药监总局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奶业协会完成的。强大的阵容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国家对奶业状况的重视。据了解,“国务院和奶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
“中国奶业从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一直到终端管理,包括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完达山等大型企业,可以说都基本没有质量问题了。可以说中国的管理标准、质量标准、检验标准,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王景海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但同时,包括王景海在内的业内人士也表示,虽然“标准达到世界一流”,但消费者仍然“认洋奶粉”。“要让消费者信任我们的产品,增强对民族产业、民族产品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如果连自己家里的产品,自己的人都不愿意去面对,甚至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怎么参与国际竞争?”王景海说。目前,中国奶业市场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各种影响因素在相互碰撞过程中,市场完成了自身资源配置的调节使命。
谷继承表示,我国奶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现代奶业建设正稳步推进,已具备创民族品牌、建世界一流奶业的基础和条件。虽然现阶段奶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和困难,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中国乳业行业有信心通过8到10年的不懈努力,实现民族奶业的振兴。
“无论是伊利被险资盯上,还是蒙牛在进行人事更迭,还是现代牧业和资本博弈,都是供给侧改革下的缩影。中国乳业正在经历一个坎儿,才能达到高度。不经历低谷,不经过深度调整,就不可能有竞争性,调整转型必然痛苦短暂,而经过此轮调整,中国乳业必将大放异彩,进入世界前五强,将会是世界乳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乳业专家宋亮如是说。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徐豪 | 北京、黑龙江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9期)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金健米业上半年一半利润来自乳业 连续两年获30万学生奶补贴
上半年巨亏2亿 贝因美联手新西兰乳业巨头脱困
党报:中国乳业质量安全水平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乳业双雄突变:蒙牛宣布换帅 伊利遭险资举牌
成本下降销售改善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年利润增长65%
搜索更多: 乳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