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牧业的日子因何“不好过”?
“现代牧业的老总高丽娜,1米7的大个儿,很坚强的一个人,现在病倒了。在业内看来现代牧业的效益是相当好的了,最后都出现这种结果……”7月下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黑龙江采访时,一位奶牛场负责人这样向记者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连现代牧业都‘杀牛倒奶’了,我们很震惊”。他反映,牧场成本太高,又遭遇国外“大包粉”的冲击,现在乳企上游的日子“都不好过”。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据调查,当前大中型养殖场奶价3.8元/公斤,同比下降10%。据定点监测,上半年养殖亏损面达到51. 8%,同比增加8.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奶价下行,限收拒收加剧,6月份全国奶牛养殖场(户)同比减少48. 6%,奶牛存栏同比减少9.5%,上半年生鲜乳产量同比减少5.3%。
国产生鲜乳比进口的贵近一倍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经历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低谷后,奶业到2013年开始“全线飘红”,那时候各大乳企四处抢奶,奶价一路飙升。随着政府主导推进规模化养殖,要求奶企“自建自控奶源”,很多牧场也开始筹划上马。而因为筹建周期的原因,去年、今年这些企业开始陆续产奶,但市场却已经江河日下了。
上述奶牛场负责人说,2014年下半年起,河北、山东、陕西的一些地方,出现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小规模的牧场经营也出现问题。“现在是什么情况?散户已经被干没了,养奶牛的小企业也快被干没了,而且已经蔓延到大企业。大型企业挺不住的原因是乳企拒收,倒是不说‘拒收’,说限指标,一周生产120吨,但只收100吨,因为乳企收多了也要亏本。”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对此深有体会,他同样提到“成本”和“大包粉”。他表示,现在国内原料成本太高,企业负担过重,现在进口一吨鲜奶才1.7万元左右,而收购奶农的一吨牛奶回来加工生产,成本得3.3万元。所以很多企业都放弃国内奶农,转向国外进口。
“我这几年一公斤奶也没进口,全部收产业区内的奶,但是负担重了,光差价两年就损失4亿。本来不应该多收这么多奶,收了之后卖不了,政府说你得收,不收奶农受不了,得‘解救奶农’。可是我收了成本增加了,多收的鲜奶喷成大包粉放在仓库里,有的都快到期了,最后8000元、9000元一吨卖了,不卖就要过保质期了。”王景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在国内和国外整个奶业都处于一个低谷状态,我们叫‘寒冬’,这个‘寒冬’不是一个冬季能过的,起码已经持续了两年,从2015年秋天开始下滑,至于还会不会继续下滑,现在还不好说。”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树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根据黑龙江省乳业发展中心7月公布的数据,黑龙江省的平均收奶价格大幅回落,从2013年到2015年,奶价降了13%,全省奶农年减收28亿元。由中小养殖户组成的奶站数量从3062个减少为1040个,降幅达66%。这一轮起落让黑龙江养殖业很受伤。
谷继承认为,造成当前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外进口的冲击。2008—2015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从38.7万吨增至178.7万吨,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从6.8%上升到22.1%,我国乳制品新增消费的80%被进口所占。另一方面是乳制品消费趋缓。2015年全国液态奶销售总量2738.9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6%。但与‘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5.1%、‘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11.1%相比,增幅明显偏低。”
据了解,不仅中国奶业存在困难,其他国家也同样困难。目前,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奶农在亏损,欧盟的奶农也在亏损。新西兰奶农亏损面达到85%,澳大利亚最近原料奶收购价格下跌了15%、美国奶价下降了近30%。
“无论怎么议论,总的状况是整个行业充满焦虑、困惑,甚至绝望。绝望至极者已经把奶牛当成肉牛卖,关闭牧场,挥泪而去。目前奶业发展是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奶业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这样说。

现代牧业肥东牧场通过转盘式挤奶机完成对奶牛的挤奶工作 CFP
土地、饲草和“大包粉”
“成本高”和“大包粉”是很多受访者提到的关键词,他们认为这是造成上游乳企陷入困境的原因。
王景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完达山是一个全产业链的产业化经营企业,目前牧场分布在各个农场,是农业向畜牧业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规模化养殖企业。而现在,“一头牛一天的伙食费就71块6毛钱了”。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规模化养殖得要土地,一头牛得四五亩饲料地,5年前一亩地租价是300多元,现在得500多元,有的达到600多元。国外是散栏式养殖,种一茬饲草可以吃好几年,我们是在大型牧场里面喂养,成本非常高。建一个大型牧场,四五千头的,平均一头牛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就要2.5万元,5000头牛的牛舍成本就接近1.5亿元。现在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牧场建设地下管网、消防等项目。”
完达山乳业现有资产34亿元,分子公司22个,实体工厂17个,奶粉类子公司8个,液态奶工厂7个,销售规模52亿元,年利润3亿多元。这样的企业规模,其董事长还直呼成本压力太大,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饲草的进口,也成为企业的成本负担。目前我国草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良种繁育滞后,大量依赖进口,饲草料加工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产业上下游连接不紧密。一个有2000多头奶牛的牧场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很多企业的苜蓿等饲草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而苜蓿占每公斤奶成本的12%左右,如果苜蓿能自给自足,成本一年能降低20万;燕麦自给自足,成本一年能降低100多万。”
“大包粉”则是业内的俗称,指鲜奶直接喷粉制成的工业奶粉,主要供乳品企业进行再加工或生产使用。陈树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国产奶粉的成本都要比进口奶粉到岸价高出1万元/吨。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国内企业大量进口奶粉,开始尝试利用进口奶源平衡成本价格。目前进口大包奶粉价格持续低迷,并与国内呈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
“外国把鲜奶喷成大包奶粉,进口到中国,再还原成牛奶,成本特别低,把国内奶业市场冲击得特别惨。国内大型企业的牛奶加工完了以后,因为价高卖不出去,就喷成奶粉卖给小企业,小企业得到很便宜的奶粉,再加工出售。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陈树斌说。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含婴儿进口奶粉的奶粉进口总量为14万吨,到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04万吨。今年1—5月份,中国累计进口大包奶粉36.5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7万吨,增幅为16.5%;液奶累计进口约25.9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7万吨,增幅达到86.9%。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金健米业上半年一半利润来自乳业 连续两年获30万学生奶补贴
上半年巨亏2亿 贝因美联手新西兰乳业巨头脱困
党报:中国乳业质量安全水平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乳业双雄突变:蒙牛宣布换帅 伊利遭险资举牌
成本下降销售改善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年利润增长65%
搜索更多: 乳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