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妆市场现状:热闹、困惑
2016年是毫无疑问的彩妆年。彩妆品类,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点关注。
在中国经济大环境下,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下滑3.8%)成为社会和政府的重大难题。而彩妆这盘小生意仿佛成为了中国实业投资的突破口(广东地区实业投资增长17.8%)。
在终端市场上,我们也看到零售店不断加大对彩妆的重视力度。最直接的表现为增加彩妆陈列面积,一般从2至3个彩妆柜增加到4至5个彩妆柜。
彩妆市场似乎也未让我们失望。6至7月的四场彩妆万人大会点燃了整个化妆品市场的高潮爆点,四场会议累计参会人数接近3万人。
按照中国20来万家的终端零售店规模来看,这四场会议差不多覆盖了中国十分之一的零售店。相比其它化妆品品类,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再看护肤品企业频频跨界,时不时出一个彩妆大单品来搅局。在化妆品零售业的漫漫寒夜里,彩妆仿佛成为了引领我们的启明星。耀眼而夺目!
但是,在喧嚣背后,有两个小事件吸引了笔者的关注。
首先是一个不确定的小道消息。中国彩妆老大美宝莲和老二巴黎欧莱雅的整体销售份额占比下滑2.8%。
他们这牢牢的领先地位怎么会被撬动呢?难道中国本土彩妆品牌已经牛到这种程度了吗?笔者认为,美宝莲和欧莱雅的市场份额是被韩妆潮流所冲击的。彩妆品类作为时尚品类,更新频率高,创新空间大,挑战者机会更多。
第二个事件是最近本土彩妆品牌操盘手的频繁变动。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在当前节点的集中异常变动能反应出彩妆行业的躁动不安。
笔者猜测,主要的原因是操盘手和企业主对于彩妆的下一个增长点不能明确或者信心不足。这是大方向,方向决定计划,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自然会引起人员的大调整。第二个因素可能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库存压力问题。
当然,这两个小的事件在表面上影响并不大,彩妆市场在整体上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彩妆环境也依然热闹非凡。但是,这在侧面上反映了彩妆市场普遍存在的异常状态——终端疲软,厂家困惑。
中国彩妆市场发展的五大羁绊
终端的疲软,厂家的困惑都体现在同一个问题上——如何做增长?
中国彩妆市场的容量仍然不足200亿,还不到护肤市场的三分之一。如果不能持续快速增长,各大上游大鳄之间、各终端网点之间都会碰撞得头破血流。而中国彩妆要持续快速发展,有五大羁绊拦在我们面前。
一、产品同质化竞争
产品同质化,这可能是所有彩妆从业人员都感同身受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一波气垫霜潮流中。
气垫霜在中国市场走红应该是2013年至2014年左右,然后满大街都是气垫霜。据笔者回忆,平均一个品牌大都有3至5个气垫霜,而产品功能概念也都基本雷同。
气垫霜最初的售价都在100元至200元之间,在冲击下终端促销价都降到了几十元。要知道,一只气垫霜的出厂成本最低也要十几元,哪还有什么空间来做服务增值。
彩妆的重要作用是将化妆品店由零售业转变为服务业。这种同质化竞争、竞底式竞争严重浪费了厂家、代理商和终端店的资源,仍然是走护肤品、快消品的老路子。
无论是终端的经营思维还是顾客的消费导向,都没有向体验服务的方向推进,使得彩妆的体验经济发展之路显得更为漫长。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除了推出新彩妆 15岁的自然堂还有9大“秘技” 自然堂瞄准底妆第一宝座,彩妆“世界大战”打响 屈臣氏想加码彩妆 得先自我修复好这几块“硬伤” 除了卡姿兰 你不得不知这10大中国彩妆品牌 少女彩妆菲丽菲拉入华 单品牌店和CS分销齐步走 搜索更多: 彩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