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行进的百货业
解读商业模式
在今年各类统计报告中,百货业的经营数据应该是最不出彩的,甚至说是最差的都不为过。“三公”消费一纸禁令下,过去红火的百货业态被打回原形,市场形势低迷,百货业的复苏如履薄冰。
转型与关店是百货业今年的主旋律,关店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在电商与购物中心夹击中,百货业到底还有没有生存空间。众人给出的答案是有,可百货业的未来到底在哪?
外资阵营的百货店大多选择关店了事。“外资第一店”百盛退出了济南、常州市场,近两年关闭了近十家门店;日资百货伊藤洋华堂也选择关店止损,在北京华堂望京店关闭后,北苑店、西直门店相继结束营业;泰国尚泰百货也终结了杭州与沈阳市场的停留。本土百货品牌拉开转型大幕,百货巨头王府井百货频繁联姻互联网巨头、地产大佬。在内部,王府井百货的经营策略已然转变,未来发展重心投向购物中心与奥特莱斯业态;南方百货巨头天虹百货展开了多元化的尝试,今年开出了第一家购物中心与第一家便利店;与阿里牵手的银泰百货变成了“百货领域的互联网公司”。
过去,百货业的烦恼是如何从同质化局面中变得不一样,如今比拼的是谁能最先跟上消费市场快速的变化。从表象来看,零售世界还是要注重发展速度,但这种速度并不是盲目地扩张与效仿。在一众百货品牌的转型之路上,都将目光瞄准供应商。王府井百货希望与供应商展开深度联营,从品牌管理参与到商品管理,这也是王府井百货全渠道革命的根基;华堂也在寻求与供应商展开从源头方面的合作;百盛正在寻求全球优质品牌的总代理权。
部分规模有限的百货品牌在细分市场找着成功的机会。东安市场经过75%比例品牌调整后,商场已从综合性百货转型成青春、时尚的潮流馆;西单商场强化优势板块,一层增设200平方米的珠宝专柜,同时将扩充体育品牌阵容。去年,西单商场珠宝品类基本维持增长,体育品牌销售增长10%左右,商场将在调整中强化优势品类,把握细分客群;汉光百货商场七层启动闭馆改造,随后商场将进行逐层调整。
看似清晰的品牌、品类与组合调整,实际并不容易。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改变,百货店的盈利模型、经营方式也需要改变,百货店经营将从单一联营模式演变成“自营+联营+租赁”的组合结构。盈利模式上,扣点品牌、吸客流品牌,高租金商户的配比、落位也需要细细琢磨。
在餐饮、娱乐、儿童业态走红购物中心后,面积有限的百货店在尝试融入新元素。当以商品经营为主的“纯百货”底线打破后,百货与购物中心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百货店在向购物中心取经学习。在经营形式上也许二者始终存在差异,但发展趋势会相互趋同,关系也将融合。目前,购物中心从过去的惟租金论转变为邀请快时尚、餐饮、儿童等低租金业态进驻;百货店也放弃只招高扣点品牌,选择引入更符合商场定位的品牌。二者的变化都在围绕一个对象进行,服务好消费者才是赢得市场的王牌。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
老牌百货的沉沦
三利百货
曾经依靠“平价、实惠”以及经常性的打折促销,吸引周围百姓。距离2012年9月28日三利百货重张不到一年的时间,三利百货却又再次惜别北京商业。
蓝岛大厦
蓝岛大厦以家电起家,曾是朝阳区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但是从1997年开始,北京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百货依靠连锁经营电器的方式已无法继续经营,走上了下坡路。
隆福大厦
隆福大厦曾经与西单商场、东安市场、百货大楼并称为北京四大商场,几乎为北京人购物的必选之地。1993年8月12日的一场大火,彻底改变了隆福大厦的命运,从此走向萧条、一蹶不振。
天桥商场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曾是天桥商圈的写照。从2000年开始,天桥商场经营每况愈下,一直挣扎在亏损的边缘。如今几经变脸,其正式转型打起了“民俗牌”。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消费转型下的购物中心新变化:全渠道营销制胜 传统零售蓄势全渠道谋反击 大商股份低估值疑云:传统零售业缺故事少题材 全渠道零售成趋势 零售业全渠道成发展新趋势 搜索更多: 传统零售 全渠道 情景式 智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