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之变
红商网讯:昔日聚集众多商家红火热闹的中关村,如今变得门庭冷落。其中原因,有人认为是中关村最初的运营模式蕴藏了巨大危机,也有人认为是电子商务抢了中关村的蛋糕。无论如何,中关村正在谋求转型。未来,中关村将走向何方,值得期待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2013年12月21日上午,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贸电子城二楼一个角落的格子间里,李彬正在给一个老客户清理机箱中的灰尘,加载内存条,妻子忙着核算账务,4岁的儿子则在一旁玩着电脑游戏。
尽管是周末,这里并没有出现熙熙攘攘的客流。一个上午的时间里,李彬的店铺没有进来一位询价或是闲逛的顾客。“这已经是一种常态了。”李彬已经习惯了这种冷清。
法治周末记者在走访中看到,科贸电子城已有零星商铺出现空置,有的商户趁机将自己的商铺调整到位置较好的地方。
李彬是在2011年4月从太平洋数码电脑城迁来科贸电子城的。那个他驻扎了12年、曾位居中关村传统电子市场三强之列的太平洋数码电脑城已于当年6月底关张歇业。
而与科贸电子城一街之隔的中关村亿世界数码广场一层,已经有超过一半以上的面积空置,其中不乏装修良好的店铺;二、三楼层也有不同程度的空置。由于客流稀少,很多商户要么在电脑上看着影片打发着百无聊赖的时光,要么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感慨着生意的艰难。
改造升级后的海龙电子城和鼎好电子商城,虽然每家商铺的面积都大了许多,很多更是装修精致的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和体验中心,但是客流量甚至不及科贸。冷清的市场让人很难将其同原先那个红火热闹、有着“北方电子产品集散地”之称的中关村联系起来。
辉煌已成过往
2013年是李彬在中关村的第14个年头。1999年,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他来到了声名远扬的中关村,也经历了中关村最为热闹的时代。
当时他在太平洋数码城一家商户处打工。李彬回忆,给同一过道的其他商铺调货,仅十米长的过道,在其他地方不到1分钟就能走完,而当时他需要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艰难前进好几分钟。
2003年下半年李彬在太平洋数码城租了一个柜台,和妻子一起经营电脑配件、办公耗材的生意。生意平稳后,扣除租金等开销,每年能够有6万元左右的结余。
就在李彬开始自己创业之时,身处中关村腹地象牙塔里的年轻人也嗅到了中关村孕育的商机,张波昊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3年正在北京大学上大二的张波昊被师兄们拉着做起了攒机的生意,他们成立了“莘莘DIY俱乐部”,主攻校园市场。由于服务周到且价格优惠实在,他们的俱乐部还获得了北大未名BBS DIY版“信誉柜台”的称号。
当然,他们的收益也相当可观。张波昊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当时一年下来能有二三十万元,“远比一个普通大学老师的收入高”。
2005年毕业后,张波昊和同学在此俱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坐落在硅谷写字楼内。尽管在写字楼里,感受不到熙熙攘攘的客流,公司的营业额也因中关村的地缘关系不断上升。
不过,从2009年开始,李彬明显地感觉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尽管有十来年的老客户的积累,收益没有下滑,但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所能赚取的利润明显“缩水”。
2011年6月,太平洋数码城关门歇业,李彬将商铺迁至科贸二楼。为了降低租金成本,他与人合租一个靠墙的格子间。格子间位于二楼一个不太显眼的角落,约60平方米,其中李彬的店占有约1/3的面积。
李彬说,原先一年的租金为17万元,由于不断有商户流失,2013年的租金也随之下调了两万元。但租金下调并没有让李彬夫妻俩感到轻松。临近2013年年底,他们俩的工作重心已变为“结转账款”:很多有业务往来的同行选择了离开,他们要赶在年前把相关款项结转完毕。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大批商户撤离中关村e世界电子卖场 不再续租 电子卖场的“黄昏”:中关村电子卖场退租潮调查 中关村电子卖场遇转型之痛:商户流失率超30% 中关村电子卖场遭遇转型之痛 商户流失率高 北京中关村e世界租户大量撤摊 电子卖场困难重重 搜索更多: 中关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