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哈·查哈(RadhaChadha)在《名牌之上》一书中曾对亚洲奢侈品牌消费心态有过划分。中国市场也同样经历了这本书中所定义的“富裕期”,中产阶级逐渐成形,并具有了奢侈品消费能力,随后进入“炫耀期”的人们热切购买能够展现经济实力的名牌,并急于展示于人,在“炫耀期”持续的5~10年中,奢侈品消费会进入不可逆转的飞速传播状态。
拉哈·查哈认为,消费者会在第3个阶段的“适应期”中形成对于奢侈品消费的自身品位,从品牌转为对材质与设计的追逐,并最终停留在“生活期”,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最终沉淀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作为生活常态而存在。
尽管在贝恩咨询的调查报告中,不同国家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消费心态各不相同。75%以上的法国奢侈品消费者以产品设计师的作品为价值判断标准,在美国65%以上的奢侈品消费者为自我导向型消费,消费奢侈品是处于自己真正需要才购买,而日本人则更看重产品本身的材质和精致做工。
但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时尚奢侈品市场都已进入稳定发展的“生活期”,根据Bain&Company的调查数据,欧洲和美国奢侈品市场每年增长率在7%~9%之间,而消费奢侈品已经变成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中国的一部分奢侈品消费也开始走出“名牌拜物教”一般的炫耀期,随着中产阶级崛起,他们逐渐从对于品牌的追逐中发掘自我的需求,并开始显露出“适应期”的消费习惯。
奢侈品中国“新政”
奢侈品(专题阅读)牌的发展其实都需要走过相似的品牌发展曲线,只是基于消费环境的改变和各自所处的品牌生命周期,他们需要不同的品牌策略和市场表现。
Alicia介绍道,“对于奢侈品来说,品牌发展策略的考量因素主要分为上线和下线,上线是销售规模的扩大,而下线则是利润率的达成”。任何奢侈品在进入每一个新兴市场之后,通常都会通过店铺扩张追求销量增长,以达到规模化的上线,然而一旦原有款式的销量在第一批消费者中达到饱和,就只能修改设计、推出新款。
LouisVuitton、Gucci等传统品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纷纷进入中国,成为最早被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奢侈品牌,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忙于频繁的扩张新店和规模布局,分销网络在全国市场上展开。直到2013年上半年,Gucci在中国大陆已经开设了59家门店,而LouisVuitton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41家,而他们也在第一轮门店的扩张中完成了圈地运动,市场饱和几乎到达上限。
孙亚菲认为,“奢侈品门店的需要是要根据人口密度、人均GDP以及人均可支配消费收入来选址设立”,而如果品牌店过多,则会吸引来并不符合目标定位的消费群。因此LouisVuitton、Gucci等在前期完成大肆扩张的品牌在2013年则暂停了扩张,转而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消费刺激元素。
LVMH集团首席执行官BernardArnault曾公开表示,2013年LouisVuitton会停止原计划中在二三线城市的门店扩张。Kering集团也在2013年暂停了Gucci中国市场的门店扩张计划,他们都转而重塑品牌的高端形象。
在贝恩公司对于今年奢侈品行业的分析数据中显示,与中国本土奢侈品消费增长幅度的骤降趋势相反,2011年中国奢侈品海外消费同比增长42%,2012年则同比增长约31%,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消费的部分已占其奢侈品消费总额的60%,而这个数据依然在不断增长。
因此今年以来各大品牌都把重点放到对现有店面的重新改造和装修上,给予顾客更奢华的购物体验。Hermès过去26年来位于米兰ViaSant’Andrea的旗舰店刚刚乔迁至ViaMontenapoleone蒙特拿破仑大街,店面比旧址扩大了近1倍,而Gucci也将品牌在欧洲的第一家男士旗舰店开在米兰市中心布雷拉区,并与布雷拉美术博物馆和艺术区相对。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奢侈品行业面临大规模衰退 假货成最后救命稻草 中国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二 二手市场暗潮涌动 女性奢侈品消费四大趋势 山东东营中央豪庭签约PRADA、DIOR等7大奢侈品牌 奢侈品行业面临大规模衰退 假货或成最后救命稻草 搜索更多: 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