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也有品牌依旧维持着强劲的增长,但它们无一例外有着各自的刺激因素。凭借品牌本身的强劲竞争力和产品设计,Hermès一直保持活力,2013年上半年,Hermès在中国大中华区同比增长21%;一向以低调奢华的设计感取胜的Prada在大中华区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20%。在数字领域的投入和前期铺垫成为这个时段里Burberry最大的增长机缘,在7月份公布新财年第一季度业绩中,Burberry的零售业务同比增长18%。一直以“轻奢侈”作为差异化定位的Coach在消费萧条的中国市场反而成为最大的亮色,前3个季度销售同比增长35%。
在原有的竞争品牌之外,第一波奢侈品消费潮流的消退和转向反而成为新进入小众品牌的市场机会,Kering集团旗下的意大利品牌BottegaVeneta以及侧重于成衣的YSL,它们都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品牌,但却在2012年实现了38.5%的营收增长,市场表现甚至超出了LouisVuitton、Gucci等传统品牌增长最强劲年份的市场表现。
奢侈品牌都会经历由强势扩张转入平稳增长的品牌发展曲线,就像每个奢侈品市场都会遇到自己的兴衰起落。对于中国市场,传统大牌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里转入平稳,新进的小众品牌紧随其后迎来品牌的快速扩张期。而在贝恩公司2012年底发布的《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中,中国市场的奢侈品消费也悄然转向,结束了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从2011年30%的同比增长降为2012的7%左右,也从新兴市场踏入成熟的转折点。
走出“炫耀”期
奢侈品牌在中国的市场表现自然与经济增速和政策转变息息相关,但贝恩公司《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的作者布鲁诺·兰纳在报告中却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看做是各大奢侈品牌当前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如果回过头去看2011年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心态,会有一种高度的统一性,在贝恩咨询2011年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中,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是用来社交的重要符号,带有攀比的价值。但两年之后的现在,中国奢侈品消费心态会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命题,奢侈品行业分析平台华丽志创始人AliciaYu认为,“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呈现出更大的差异性,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选择更看重从自我出发的材质和设计,但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追逐才刚刚开始”。
奢侈品电商平台第五大道创始人孙亚菲则认为,“或许第一波奢侈品消费群多是在‘羊群效应’中完成购买行为,但经过近10年的奢侈品购买经验的养成,他们期待着别的、更能体现个性的产品”。而除此之外,90后正在逐渐迈入奢侈品消费群中,轻奢网今年8月发布的《2013年度90后轻奢时尚态度报告》中表明了90后对于奢侈品的态度:他们不再追求奢侈品大牌所代表的奢侈态度,反而更加注重设计和面料工艺的品质,也更注重自我风格的表达。
因此在LouisVuitton、Gucci、Chanel抑或Hermès等大众高端奢侈品牌之外,中国消费者原本趋同的品牌选择开始走向细分,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形成自己的品位,而他们的关注点也转向Lanvin、AlexanderMcqueen,BottegaVeneta等国内少有门店设立的品牌,给予这些原本的小众品牌更大的市场空间,2013年上半年,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实现了双位数的销量增长。
就像孙亚菲说的,“中国奢侈品牌消费者群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理性”。显著的品牌商标或许还会是中国二三线城市消费者追逐的对象,但这已经成为北京和上海消费者规避的元素。在贝恩公司的研究中显示,京沪两地有65%的奢侈品消费者计划减少购买带有显著商标的奢侈品,在地位和身份的体现之外,他们更在意品牌价值的契合度,甚至于设计和剪裁是否符合于自己的审美。
Coach在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态调研中发现,消费者对于商标不明显的产品销量在快速上升,LouisVuitton所属的LVMH集团和Gucci所属的Kering集团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都显示,商标明显的传统皮具在中国的销售增长都是个位数,而相反Prada、BottegaVeneta等无明显商标的品牌皮具部门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奢侈品行业面临大规模衰退 假货成最后救命稻草 中国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二 二手市场暗潮涌动 女性奢侈品消费四大趋势 山东东营中央豪庭签约PRADA、DIOR等7大奢侈品牌 奢侈品行业面临大规模衰退 假货或成最后救命稻草 搜索更多: 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