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宫等新店的低迷现状也是近几年百盛在华衰退的缩影。自2007年开始,外资第一店百盛的业绩开始滑坡。2006年百盛销售增幅达到顶峰86.5%,随后几年一路下降。百盛在去年更是遇到了上市八年来的首次净利下滑,销售增幅仅个位数。这与王府井百货等内资巨头的业绩差距明显。
与百盛的颓势相比,来自台湾地区的零售巨头太平洋百货的处境更为尴尬。2011年,进京十年的太平洋百货最终还是选择离开。由于水土不服,太平洋百货在京的两家门店一直经营的不顺利。
败走北京后,太平洋百货更加命途多舛。今年5月,太平洋百货宣布更名远东百货。随后远东集团旗下的太平洋百货陆续开始更名。目前,成都太平洋百货春熙店还保留着“太平洋百货”的品牌,不过,由于无力承受业主上涨的租金,成都地区外资第一店太平洋百货春熙店也将于三个月后正式歇业。届时,太平洋百货将彻底从市场上消失。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在太平洋百货进京的十年间,正是业态丰富、功能性强的大型购物中心取得突破的时期。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包括百货大楼等老字号都开始向购物中心转型。由于在台湾大本营市场经营业绩优异,太平洋百货却依旧按照其已经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型进行选址、运营。尽管品牌、管理水准很高,但却和商业发展的主流路线存在差异。
同为老店命运不同
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的鱼贯而入,以及电商的冲击给了百货店巨大的竞争压力。不过,并非所有老牌百货都濒临“灭绝”,反观一直稳站京城商业“第一梯队”的老牌百货店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等,却通过转型调整,仍旧活跃在消费者视线之中。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为顺应市场需求,拥有70多年历史的西单商场也经历过一段大型改造期。1993年,西单商场实施过股份制改革。改制完成后,商场抓住商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对大楼进行了全面改造,西单商场面积扩容至2.7万平方米,成为一座功能齐全、具有现代化结构的新型商场,也是当时北京最大的百货商场。1996年“西单商场”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2002年,西单商场连续七年夺得北京单体店销售额第一。2003年,西单商场启动了第二次大规模改造,营业面积再度扩大到3万多平方米。 2004年,西单商场将定位调整为“大众时尚百货”,引入了超市、餐饮等多个业态。
在2010年,西单商场上演了北京市场上一笔大型收购案,西单商场的母公司西友集团并入首旅集团成为其下属全资企业。与此同时,西单商场还收购了首旅集团旗下商业零售板块新燕莎控股的全部股权。随着收购的完成,北京零售业航母起航。拥有购物中心、高端百货店、奥莱等多种业态,让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增。
与西单商场的成长轨迹相似,已有58岁的王府井百货也在经历改制重组后于199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面对行业竞争,1996年,王府井率先在全国开启百货连锁模式,将单体型企业向连锁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在全力发展百货业务的同时,王府井集团还涉足房地产、进出口贸易等多个行业。
即便是最老牌的百货大楼,也一直在通过创新保持不掉队。目前,百货大楼不断加大餐饮等体验业态的比重,已成为一家购物中心式的百货商场。
今年6月,王府井控股股东王府井国际正式收购在京拥有赛特购物中心、赛特奥特莱斯等知名商场的春天百货。
王府井百货董事长刘冰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发展阶段,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转型,这也让零售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刘冰认为,与欧美、韩国、日本的百货零售企业相比,中国百货业集中度低、规模发展不足。“企业联手打造零售航母,通过规模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才能在市场格局竞争中站稳优势。”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在王府井百货的零售体系中,涵盖了购物中心、精品百货、时尚百货等业态。不断创新业态,是王府井百货的发展根本。重组前,王府井百货拥有30家百货门店,截至去年底,中国春天百货集团共有16家百货店和3家奥特莱斯门店。完成收购后,王府井百货掌控的门店达到49家,成为继万达百货、百盛之后,全国门店数量第三多的百货品牌。
百货变革期已到
20年前,老牌百货店处于改革阵痛期,十年前又经历了蓬勃发展期,如今又集体陷入费用上涨、顾客活跃度下降、利润下滑的困境中。
与购物中心的空间感、业态丰富度相比,百货店较为有限。与电商的价格以及便利性相比,百货店各种成本又难以缩减。毛利率降低、单位面积产出降低、顾客黏性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如今的百货业需要打破固有的经营思路,进行一场自我革命。
来自北商商业研究院的分析显示,目前,百货店更强调购物氛围、业态体验和高品质服务的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而非传统百货一直追求的商品全、齐、多等粗犷经营思路。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茂业百货深圳东门店调整 引进品牌99个撤柜66个 深圳传统百货陷入低迷 体验性差成“软肋” 百货零售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是要找准竞争优势 合肥万尚百货商户维权被打 为何要让商户买单 王府井百货单店销售乏力 华南区业绩下滑12.53% 搜索更多: 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