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二勤奋的人”
宗庆后很强势,但是宗馥莉似乎更强势。
有一次,宗庆后和宗馥莉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高朋满座》节目,父女俩面向而坐。
主持人问:如果有个员工犯了大错,你会怎么办?
宗庆后说:我肯定会很严厉批评,但是我会让他重新修正错误。
宗馥莉则答道:我会按照制度,制度说犯了什么错误应该接受什么惩罚,就怎么惩罚。
要是刚回国那时候,宗馥莉肯定说到这儿就截止了。但是这次,她还跟了一句:“有的时候我做得不够好,希望继续向爸爸学习,要更加包容一点。”
宗馥莉确实在变。
2012年,宗馥莉成为首个获“风云浙商”荣誉的80后企业家。在颁奖典礼上,宗馥莉接过奖杯,主持人问:“父亲是你的偶像吗?”宗馥莉回答:“是,也不是,我爸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学习,但我觉得我应该要超越他。”
宗馥莉父女俩联袂出席2016“风云浙商”颁奖晚会
镜头转向台下,宗庆后露出带着一点尴尬的微笑。这种微笑,好像大多出现在女儿谈论他时。
他应该也有一丝欣慰,因为女儿真的在向自己靠近,不光是言语上。
以前,宗馥莉更多的是想去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觉得这个企业对她来说压力太大,但是现在出现在公共场合,她谈的更多的是企业、责任、行业。
在最近举办的一次浙商会议上,宗馥莉说:“优秀的企业有两条腿,左腿是产品,右腿是品牌,两条腿的强壮度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协调度决定了能走多稳。”俨然一个中国成熟企业家的口吻。
宗馥莉在慢慢调适自己,开始理解父亲的一些观念和做法。
宗庆后推崇“家文化”,在娃哈哈打造“和谐一家”的企业文化。给员工分配住房、跟员工一起吃饭、一起共度节日,甚至为员工子女的入学而出力。宗庆后年年都请留守的员工吃年夜饭,给他们发红包,今年已是第32个年头。
宗馥莉逐渐认同了娃哈哈的“家文化”,只是十年美国生活带回来了“洋节日”。
2012年圣诞节,宗馥莉头戴鹿角,在萧山基地的食堂忙活着,她要请员工们吃圣诞午餐。她认为,老板也只是一份职业,这样的活动可以让自己放下老板的身份,去跟员工一起玩。这其实很难得,因为她平时很少在公司。
宗庆后在娃哈哈总部时,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如果不在总部,基本就是在市场一线调研。平均每年有200天在市场前线调研,这也是娃哈哈从校办企业变成饮料帝国的关键。
宗馥莉也经常出差在外,很少在公司。即使在公司,也和宗庆后一样,每天很早就上班,下班却没有准点,很多时候要工作到深夜。只不过,一个在上城区的娃哈哈办公室,一个在萧山区的宏胜饮料办公室。
员工们看到了这种努力,他们私下里将她评为娃哈哈“第二勤奋的人”。
其实,宗馥莉与宗庆后的磨合,也是她与娃哈哈之间的磨合。
2013年,一路高速增长的娃哈哈营收达到783亿元,早已成为中国首富的宗庆后放话,2014年要实现千亿目标,甚至要再造一个娃哈哈。但是2014年,娃哈哈营收下降到720亿元,而且止不住地下滑,到2017年,营收仅为465亿元,四年下滑了40%。
娃哈哈近年来常常被认为品牌老化、创新不足,而且没有伴随着消费升级而升级。
2017年4月,在一场互联网峰会上,宗庆后与马化腾同台。主持人吴晓波问宗庆后:假如马化腾的女儿过生日,马化腾要订10箱营养快线,但在瓶子上要印马化腾的祝福词,娃哈哈以后能做到吗?
言外之意是,借助互联网,传统制造业可不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可宗庆后一脸无奈地回答:“我们这种规模很大的企业不可能个人定制的,我开一条线几万瓶出来了,你说个人定制一箱两箱的,我怎么给你做?”
其实,宗庆后有更好的答案可以选择:“我女儿现在就可以做到。”
2016年7月,宗馥莉推出了定制饮料品牌KellyOne,多种不同的原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组合,并且消费者可以为自己搭配的饮料命名,完全不同于宗庆后的打法。
只是,这个品牌以宗馥莉的英文名字命名,与娃哈哈始终保持着距离。
在宗馥莉的设想里,她要收购娃哈哈,而非继承。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