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家电之王”
21世纪初,青岛海尔在作为国内“家电一哥”后,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试图与惠而浦、伊莱克斯、三星和LG等国际家电巨头比肩。或许,上市公司过于注重海外市场,而忽视了深耕国内市场。
而青岛海尔停滞的那几年,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渐渐赶超上来。目前,上述两家公司在营收方面均超过了青岛海尔,净利润更是早早地把青岛海尔甩在身后。
根据2018年中报显示,美的集团上半年营收1426.24亿元,净利润129.37亿元;格力电器上半年营收909.76亿元,净利润128.06亿元;青岛海尔上半年营收885.92亿元,净利润48.59亿元。
比营收,青岛海尔仅为美的集团6成;比净利润,青岛海尔不到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的4成;就连净利润率,青岛海尔也与上述两家公司差距较大,上市公司净利润率为5.48%,而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分别为9.07%和14.08%。
青岛海尔之所以与上述两家公司拉开差距,很大程度上与空调业务市场份额不高有关。国内家庭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普及较早,且一个家庭基本上配置一台即可,重复购买需求不高。而空调则不一样,客厅、卧室基本上都需要配置。
以2018年中报为例,格力电器空调收入占比高达96.28%;美的集团空调收入占比也有48.52%;而青岛海尔空调收入占比仅有21.73%。
或许,并不是青岛海尔对空调业务不重视,而是公司的产品线太长,国际化也分散了很多精力。按照军事术语来说,是属于多个战线同时出击,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单点突破。
青岛海尔不仅生产、销售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力产品,电视、热水器和厨卫家电等,公司均有涉及,甚至还能在电商网站上,看到海尔电脑、海尔手机和海尔相机身影。而在2016年这个“共享经济元年”,海尔甚至还凑过共享单车的热闹,蹭过P2P的热点。
家电行业竞争全靠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和高水平的营销,这么多产品线,势必要分散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青岛海尔吞并“休克鱼”,基本依靠资本运作,这些企业能否继续保持优秀的产品质量成为疑问。当年海尔先与杭州西湖电子合作生产电视机,又有收购合肥黄山电视机厂,产能迅速得到提升。
如今一提到电视,人们首先想起的便是海信、创维、康佳,以及新兴的互联网电视品牌小米和乐视。海尔电视,似乎并没有多少品牌影响力。
事实上,青岛海尔一直依靠外延式扩张,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2009年至2011年,依靠“家电下乡”政策,青岛海尔业绩快速增长。等“家电下乡”政策开始退出时,青岛海尔便开启了收购之路。
2011年,青岛海尔并购日本老牌家电品牌三洋的白电业务;2015年收购的新西兰家电品牌费雪派克;2016年青岛海尔耗资388亿元收购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GEA)。此次青岛海尔赴D股上市,或许也是为了方便融资,为后续收购计划做准备。
来源:市值相对论 朱成祥 出处:新浪财经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搜索更多: 海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