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承压
九鼎出售九州证券的话虽说得轻描淡写,但对于一家以投资为主业的公司来说,失去证券公司并不是个好主意——这是投资标的从一级市场走向公众市场,投资方能顺利退出的必要环节。
从一开始,九州证券就把投行作为业务龙头发展。2015年九鼎接手九州证券后的一次发布会上,九州证券的负责人吴强表示,九鼎已投企业近300家, “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九州证券将全方位对接九鼎投资雄厚的资源体系。”
事实上,除监管压力外,资金压力也是九鼎放手九州证券的一条重要理由。
复牌公告发布同日,九鼎集团称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九鼎集团受到证监会立案调查。九鼎集团管理层除表态“全力配合”外,也坦承在资本市场的披露和管理方面“难免有些纰漏和瑕疵”。
但《财新》刊发的报道说,证监会调查九鼎集团的原因之一,系“发现了九鼎存在体外输血的私募基金,滚动发行、借新还旧,用于承接九鼎集团百亿定向增发中的优先股”。具体来说,就是九鼎集团通过实际控制人黄晓捷间接参股的米多资产,以“明股实债”的方式作为“体外基金”为自己融资——说到底,还是缺钱。
《财新》援引知情人士说,米多资产所发行的米多利系列基金存续规模约15亿元,“米多资产作为质押权人,手里握有5亿股九鼎集团的股票,这些基金期限集中在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三个投资期限”。
这家媒体引述不具名私募高管的话警告,“短募长投对于一家私募机构来说,风险是致命的”。
事实上,在2014年9月米多财富的发布会现场,为之站台的黄晓捷否认了九鼎与米多之间的关联。当时他对腾讯《棱镜》表示,米多是个人名下的投资项目,为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他已向九鼎报备。
而九鼎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九鼎投资(600053.SH)在4月23日发布的最新一份质押公告显示,其母公司已质押了其持有的96.5%的九鼎投资股份,占九鼎投资总股本的69.84%。投资者质疑质押比例过高,并认为这从侧面反映出九鼎资金链紧绷。
复牌前的股东沟通会上,九鼎集团否认其现金流紧张,称所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融资利率最低,是融资的最优选择”——因为公司并无太多实体资产可供抵押,而信用融资成本又不够划算。九鼎集团说,后续仍将使用所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开展抵押或质押融资。
资金链紧张的另一论据,是它在2015年11月完成的100亿元募资,本应重点用于基金份额出资、“小巨人”投资计划及补充流动资金,却在后期改变了其中73亿元的用途,用以偿还金融机构借款。
九鼎集团在新三板挂牌时所使用的“将基金份额转化为股份”的做法不再被允许,定向增发融资又遭遇困难——这一情况下,卖掉发展势头迅猛的九州证券,的确也能缓解资金压力。
九鼎集团没有在公告中披露山东高速入股九州证券的价格,但在复牌前发布的致股东的信中,九鼎对所持有九州证券的价值做了衡量。截至2017年底,九鼎集团持有九州证券96%的股份,对应账面价值为35亿元,而在可比上市公司方法的测算下,公允价值较账面价值增加73亿元;而按此前苏州高新入股的价格计算,九州证券总股份估值约467亿。
从目前状况来看,当公开市场渠道融资变得困难,九鼎已决心放弃稀缺的券商牌照,进而选择能够带来更多稳定长期现金流、用以支撑其投资业务的保险业务。
“这符合吴刚的想法。”在一位业已离职的前九鼎高管看来,吴刚一直将股神巴菲特掌舵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视为榜样;后者正是以保险业务作为其长期投资的稳定资金来源。吴刚,九鼎集团董事长,被视为“九鼎对内的灵魂性人物”。
以保险为基础的业务做法此前已经在中国得到了验证:复星一位高管在近日曾透露,从2007年起控股几家中国和海外的保险公司,目前保险资产已经占到了复星管理资产30%左右的规模。
停牌近三年的时间里,九鼎的一个大手笔是收购了富通保险。九鼎集团在2017年年报中说,旗下保险机构富通保险的“资本金及收取的保费在赔付或支付给客户之前均可用于投资”——丰富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被九鼎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富通保险)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347亿港元”。此外,九鼎还通过中捷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保险中介服务。
而富通保险也是九鼎集团2017年年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当年营业收入84.37亿港元,同比增长24.8%,大幅高于香港市场9.5%的增幅;年化新增保费收入13.5亿港元,增长20%;税后利润9.96亿港元,提升63.53%。
除处理九州证券这块资产外,九鼎集团还试图将旗下的部分资产管理业务注入上市公司,但因涉及到挂牌公司与上市主体之间零对价的资产交易,引发市场和监管关注,最终九鼎集团取消了相关交易。
据九鼎集团的公告,原本计划从九鼎集团划转至九鼎投资的业务包括公募基金九泰基金25%的股份、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九信资产70%的股份,以及个人类股权投资公司黑马基金70%的股份。
接近九鼎管理层人士告诉腾讯《棱镜》,在九鼎收缩战线的背景下,资产端与资管业务两个核心业务将是九鼎的重点。事实上,这次不成功的资产划转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乘风而起
曾几何时,俗称“新三板”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曾给九鼎集团(挂牌时称“九鼎投资”,后更名为“九鼎集团”)带来了丰厚红利——这里正是这家面临退出困境的股权投资公司,转身做大做强的起点。
在一位九鼎前员工眼中,作为资本高手,九鼎集团熟稔监管规则,并擅长为己所用——无论是将基金份额转为股份挂牌新三板,还是把私募股权业务注入上市公司,“都利用规则,做得非常漂亮”。
离开九鼎前,他曾在九鼎私募股权投资部门供职,是“PE工厂”中的一员。
2014年,九鼎集团挂牌时,创造性地将基金出资人(Limited Partner, LP)的份额转化为股份,化解了新三板挂牌前因基金存续期接近到期而带来的巨大兑付压力。彼时,成立于2007年的九鼎旗下部分基金接近退出期,但却正值中国IPO长达14月的封闸而无法退出。
九鼎集团在挂牌同时向所管理基金出资人——包括138家机构或自然人——以每股610元的价格定向发行股票约580万股。与有明确存续期限制的私募基金份额不同,股份没有存续期限制,九鼎兑付压力大大减小。
经此一役,九鼎集团不仅在登陆新三板时就融资超过35亿,创下新三板成立以来挂牌股票融资之最,此后更是不断增发股本,募集资金——试举一例,2015年11月,九鼎集团完成了挂牌以来的第三次股票增发,增发5亿股,共募集100亿元人民币。
2015年5月,九鼎集团在新三板挂牌后一年之后,以41亿元购得江西中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股份,以此间接控股上市公司“中江地产”(600053.SH),并装入私募股权业务实体,完成A股上市,“中江地产”更名“九鼎投资”。由此,九鼎获得了在流动性与参与度更高的A股市场募集更多资金的机会。
这是个让人称道的资本运作案例:在规则范围内,事实上绕过监管部门设立的“墙”,以达到上市目的。由于IPO与“借壳”两种规则尺度存在差异,让九鼎这个资本玩家,有了腾挪空间。
事实上,九鼎对金融牌照和融资平台的冲动,一直都让市场和监管颇有微词,但对于九鼎来说,更多是无奈。据一位同样已经离开九鼎的人士透露,九鼎成立十年后,尽管私募股权业务的在管规模约在300亿元左右,但“大部分资金来自高净值个人”。
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九鼎草根出身,不像外资背景基金能募到大量美元;又不是实业出身,有产业资本支撑,“说到底还是个民企”;另一方面,九鼎投的项目多,单个项目金额小,过去扫街式的Pre-IPO模式并不符合机构投资人口味。这均让九鼎从诞生之日起便背负上了资金渠道受限的“硬伤”,而获取牌照事实上也正为了扩大资金来源。
正是从当年新三板起家,九鼎开始逐步将业务范围从私募股权投资一项,拓展至其他金融领域——发起公募基金,进入基金劣后投资,控股证券公司,设立P2P机构,收购保险公司。以天量的资本为基础,这家以私募股权投资起家的公司,逐渐变身金控集团。
事实上,剑走偏锋正是九鼎的一贯做法——“趋势跟得紧,想象力丰富,团队执行力强”,但前述离职高管说,当“驾驭资源的能力与满足欲望的野心出现不平衡”时,加之外部环境调整,九鼎发展的步伐很可能被打乱。
在外部,“想象力强,在现行市场则难被包容,成为出头鸟”——在中国俗语中,“出头鸟”一词多与象征压制的“枪”和“棒”连用。而在内部,“执行力强,源自狼头+羊群的结构,当管理团队变化和理念分化时,羊群就会分化、站队、茫然缺乏方向感——因为这种执行力靠的是人治和(对财富的)原始冲动。”
离开九鼎一年后,这位前高管如是向腾讯《棱镜》评论他的前东家。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百亿定增浮亏80% 谁来拯救九鼎集团投资人?
九鼎集团年报频现闪光点 富通保险2017业绩飘红
九鼎集团修正2017年度业绩:原因新老准则转换所致
九鼎集团自有资金投资价值154亿元 利润空间巨大
九鼎集团:保险已成“基石”业务“藏起来”的实力露出水面
搜索更多: 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