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前,京东集团业务重组消息公布后,一位京东的朋友对我说,你当初的文章“神准了”。
去年11月15日,在一篇解读京东Q3财报的文章中,我曾对这家公司做出多个层面的预判。比如基础设施(物流、金融等)的独立与开放,尤其强调技术会进一步独立(包括全球挖牛人);新业务版图与场景建构;组织架构变革等。
在提到“组织架构变革”时,我明确地写下过这两段:
1、京东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落实一场组织架构的变革。否则,“无界零售”战略落地,会缺乏组织、决策、物质的保障,也会缺乏激励机制、效率意识。
2、组织架构变革,事关集团小型组织单元甚至个人的创新力,同时保证创新行动如何的落地。这背后需要集约化、灵巧、积木一样的组织体系、业务搭配。
而刘强东11日发出一封内部信中,如此强调了变革的部分用意:让关联业务产生高度“积木化”的协同效应,由以采销一体化、SKU为核心转变成以用户(客户)、场景为核心;授权前移,减少沟通成本和决策周期,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让一线听得见炮火声音的人来决策”、提升自下而上的创新意识……
看去有点“神准”。但我知道只是一种大而无当的模糊判断,无法真正量化。很多时候,判断越模糊越有效。有一句话说得好:任何预言都是准确的,只是时间问题。此外毕竟,身处外部,敢下判断,一点也不用担责。
其实,一个公司的变革,只是水上冰山一角,更大的世界在于水下日复一日的运营、无数静悄悄的琐碎变化里。它们沉淀、蓄势已久,如今不过水到渠成。老实说,跟一个自媒体的判断毛线关系也没有。
当然,面对一个变化中的商业组织,我们总还是能获得一些思考的乐趣。今天,我还想在上述文章基础上,针对京东这一关键动向,给出进一步的分析与预判。
这开年的架构变革,如果结合刘强东同时发出的内部邮件,以及过去一年京东发生的种种变化,能体会到,它既属于京东集团2017年无界战略确立之后的开放红利释放,也是战略持续落地的关键保障。它有利于打破成长的天花板,创造一种集约、敏捷、高效的组织。
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未来两年,京东业务形态、治理结构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甚至刘强东本人的角色也会有不同以往的呈现。这新年的动作可谓系列变革的先声,京东的开放红利依然富足。
变革背后:刘强东信里信外
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首先,还是需要先跳出之前文章里的判断,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说,为什么京东此刻宣布一场组织架构变革?
这里还是完整引用一下刘强东个人信里的内容,便于体会。他说,此次组织变革主要有三个目的:
1、让三大事业群内部关联业务产生高度积木化的协同效应,由以采销一体化、SKU为核心转变成以用户(客户)、场景为核心;
2、授权前移,减少沟通成本和决策周期,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让一线听得见炮火声音的人来决策”、提升自下而上的创新意识;
3、大幅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强化精细化运营,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户体验,夯实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符合夸克点评的判断。但他没有给出京东集团更多细节。我们觉得,有许多内容需要在他的信外寻找。
对标看一下,就能体会更多。你知道,2017年,天猫等多家平台,都经历了所谓“品质生活”的定位,背后同样也是消费升级与用户洞察。
京东其实早已身处这一进程,今日动作并非首次。过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平台的品质服务;2、全品类扩张与SKU数量;3、基于消费洞察的场景化。比如去年3C文娱的归并等。
但问题是,为什么此刻通过一场业务重组来正式确认呢?我个人认为,还有多重原因:
一、对京东来说,无界零售背景下,一体化走向一体化开放,是一个涉及全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波及整个平台的商业模式、战略定位、组织管理、文化、人事等许多方面,如果后续没有系统性业务创新、机制变革做支撑,我是不太相信它会此刻公布;
二、无界零售的落地的迫切性。
“无界零售”的“无界”理念,体现的是一体化开放精神、高度协同、灵活而敏捷的服务体系、打破边界创造化学反应的生态观念。
这样的诉求,事关一个公司的流程再造、技术与商业资源的构件化与颗粒化,当然更有诸多智力资本的优化与配置。
这对京东内部组织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它必须打破过度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充分放权,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创新机制。如此,一个开放、协同、共享、尊重前端小型组织甚至个人、创造较多试错空间的组织架构就提上日程。
10个事业部重组为三大事业群,就有打破采销一体化藩篱,激荡组织创新力,创造集约化、无边界、敏捷、高效的组织形态的用心。
事业部多,能反映品类、供应链、一体化运营优势,通常也有不错的扁平效应。但这种架构下,各单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时间一长,容易驳杂、臃肿,出现“大公司病”,从而导致内部决策效率、链接、共享、创新精神都会受到抑制。
我在刘强东的内部信里,体会到一种紧迫性,尤其是“授权前移”、“让一线听得见炮火声音的人来决策”、“自下而上”等几处关键表达。
过去一年,京东与同行各自做了许多探索,落地许多项目。但老实说,若从零售业态丰富度以及初期的规模化实践看,阿里比京东要快一些。除了并购整合带来的资源优势之外,也跟阿里过去一段组织管理变革有关。
如果追溯稍微早一点,逍遥子主导的所谓“大中台小前台”已经做好了机制的准备。随后两年多,阿里也经历多次组织架构的更新,尤其是围绕“新零售”设置了更高层级的执委会。而前不久也通过启用关键新人以快速推动进程。
我这里绝不是说京东慢了一小步。事实上,两家公司都在同时补课。
阿里在坚持“开放”的基础上,补着“一体化”的课,过去一段它大包大揽的路径,其实也在通过独立掌控资源,来提升布局效率,形态上,它颇有些京东的味道;而京东明显在“一体化”基础上走向全面开放,“一体化开放”进程中,一些业务的分层,颇有些阿里的结构。比如第三方业务进一步壮大、业务版图中文娱等新业务快速启动;物流与金融之外的技术要素开始变身为独立的基础设施等。
刘强东说,2017年是无界零售元年、京东技术转型元年,也是京东新一轮大规模开放的元年。我想,2018年,应该是京东战略深化的一年。基础设施定位会更加分明,核心要素(尤其)会像履带战略一样进一步独立,整个业务版图会产生强大的化学反应。
只是说,决策机制上,由于京东更多是从自上而下的风格走向自下而上的风格,整个变化要比阿里等同行显得更为复杂,甚至波及企业文化层面。这对刘强东与京东集团来说,确实一个考验。
不过,恰恰也是在这个层面上,不妨说,京东的开放红利会更丰富,周期也更长。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