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美优品开始转型,聚焦于多元化战略,投资影视、充电宝、智能家电等,但这能够帮助聚美优品突破重围吗?
聚美优品持续了21个月的私有化,最终以撤销告终。2017年11月27日晚间,聚美优品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旗下的特别独立委员会收到来自公司CEO陈欧、产品副总裁戴雨森以及股东红杉资本等买方联盟的信函,通知聚美优品,立即撤回之前提交的私有化要约。
聚美优品公告解释称,撤回私有化要约,是基于聚美优品当前电商业务发展稳定、多元化转型取得初步成效等原因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在目前阶段,撤回私有化要约符合公司长远发展利益,有利于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和回报。
这一说法,与聚美优品在提出私有化时的说法截然不同。彼时陈欧在内部信中称,目前的美股市场,聚美优品被严重低估,私有化将有利于公司在转型期更灵活,做更长期的决定,能让公司更好地应对转型和竞争。
撤回私有化要约的聚美优品开始转型,聚焦于多元化战略,投资影视、充电宝、智能家电等。从聚美优品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与聚美优品的主业——垂直电商的关系越来越远。聚美优品定义这是多元化战略,但这能够帮助聚美优品突破重围吗?
股价“过山车”
2014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聚美优品,上市首日股价高达28.28美元,并于同年8月18日攀升至历史高点39.45美元,总市值高达56.5亿美元。在2016年2月聚美优品发出的私有化要约时,其市值约为9亿美元,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聚美优品的市值缩水了近30亿美元。
聚美优品上市时,适逢国内千团大战。聚美优品专注女性化妆品细分领域,根据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建议,陈欧大胆采用“我为自己代言”的营销方式,依靠粉丝效应和切合当时需求——已有但消费上不足够而诞生的低价化妆品团购模式,让聚美优品的业务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在其他电商平台还在依靠烧钱度日的时代,聚美优品创造了连续多个季度盈利的记录。到2014年聚美优品上市,聚美优品给了投资人高额的回报率。
转折出现在2014年7月。受第三方商家供应商伪造资质问题影响,聚美优品的股价连续跌了4个月,并且遭到了多家美国律师事务所的起诉。为了自救,聚美优品砍掉第三方业务,全部转为自营模式,但随后2015年聚美优品的三季报中,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达8690万元。
同时,流量开始向诸如阿里、京东等巨头们靠拢,垂直电商流量开始下降。进入2016年,电商流量红利减弱、增长乏力。电商巨头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线下,这一年,阿里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在这种背景下,聚美优品2016年在网络零售市场的占比只有0.7%。
没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好看的财报、可观的预期,聚美优品遭到评级机构唱衰,将其股票评级调至D级“卖出”级别。聚美优品认为股价遭到严重低估,于是提出私有化。自此,聚美优品的股价走上了连续18个月“跌跌不休”之路。截止到聚美优品撤回私有化,股价仅为2.92美元,相比发行价22美元,三年跌去86.7%。
2017年11月27日,聚美优品提出撤回私有化之后,股价上涨15%,达到3.36美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认为,聚美优品此时撤回私有化,与国内A股上市监管趋严有关,此时从美股回归A股,操作困难重重。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聚美优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