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乐观的声音看好 H&M 所在的快时尚行业。根据 Quartz 援引 Credit Suisse 的数据,过去两年间,美国时尚零售商的销售增幅不到 2%,而 H&M 及 Zara 的增幅则在 8% 与 10% 之间。在中国,优衣库更是在 2014 及 2015 两年录得销售额超过 60% 与 40% 的增幅。
但是,快时尚也并非永远戴着“金钟罩”。就好像曾经如日中天的 American Eagle、A&F、American Apparel 一样,快时尚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在变化多端的消费者面前失了宠。
而在扩张转向新兴市场时,融入当地的零售环境、文化环境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优衣库在美国的失利、Gap 集团旗下 Old Navy 2016 年宣布关闭在日本的所有 53 家门店、Mango 2016 年宣布关闭 450 家百货中的店铺致使美国市场门店锐减到 7 家、甚至包括纯电商 Asos 在中国市场的撤离,都是值得警惕的例子。在不确定因素下选择扩张,不但会加重品牌负担,也可能会让它失去因地制宜的灵活性。
但不扩张对于 H&M 集团而言是不可能的。该集团目前最大的市场德国正在出现销售增幅疲软,2016 年的销售增速放缓到 3%,按市场贡献排名第四的法国则出现了 4% 的负增长(均排除汇率影响)。
“虽然 H&M 目前规模最大的市场还是德国,但我毫不意外可能很快就是中国了。”H&M 集团全球 CEO Karl-Johan Persson 在近期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你可以说这是一种信心,也可以说是在成熟市场面临饱和后必须寻求的增长。
如果说这句话的时间在 2013 年或以前,问题可能还好办些。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商业环境变化已经发生,除却上述经济增速放缓将带来的消费需求减缓,曾经推动快时尚爆发式增长的商业地产正在进入疲软期。
2007 年,H&M 在上海老牌商圈设立中国内地首家门店。此后的几年内,它的开店路径紧紧跟随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先后入驻各地的大悦城、万象城、万达广场。从 2012 至 2016 年间,H&M 集团在中国的门店数从 134 家跃升到 444 家,其中的重要策略就是跟随新开业的购物中心而开业、跟随商业地产开发商的“下沉”而下沉到二三四线城市。
快时尚与商业地产的关系就好像过去 Esprit、艾格等服装品牌与百货公司的关系——前者需要后者的渠道,后者则需要前者来获取人流、租金、销售分成回报。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另一方很难孑然独立。
但现在,中国商业地产在经过过去几年的激进开发后已经显示出地区性的泡沫。2013 年,中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达到 11945 亿元,同比增长 28.28%,但与此而来的则是重庆、沈阳、青岛等地购物中心 15% 至 20% 的空置率,商业开发的规划与市场需求出现了失衡。
尽管现在看上去,快时尚是各大新开购物中心招商所青睐的对象,奢侈品也希望与其毗邻而居同样说明了其巨大的引流作用。但如果商业地产的泡沫破裂,对于 H&M 这样的快时尚来说,本来寄希望于跟随商业地产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的计划也会被打乱。
2016 年,中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规模为 14607 亿元,增幅却只有 1.8%。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的报告称,中国商业地产项目供应量将在 2016 年至 2017 年间达到高峰。
事实上,Zara 早在 2015 年就已经感知到中国商业地产的问题。这家目前全球第一大快时尚在当时宣布,当大中华地区门店总数超过 500 家之后,将暂缓开店,理由则为,“前期在购物中心的进驻过于迫切,接下来的任务将是在重点城市开设旗舰店。”
此前,Zara 曾紧紧跟随万达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而现在,它已经将策略转变为“在重要城市开设旗舰店”上,包括在太古里等高端商圈设立面积更大的单店,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单店回报率上。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LVMH市值超过ZARA母公司 重返时尚产业榜首 LVMH要做VC了 设专门投资机构扶植新锐奢侈品牌 Richemont历峰四大品牌首席执行官将离职 LVMH重视眼镜业务 收购Marcolin集团10%股权 H&M三年来营收增长首次跌破两位数 搜索更多: H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