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企业家。他白手起家,1984年创办联想;1996年3月,率先发动PC价格战,战胜全部竞争对手,获得中国PC冠军,一直保持至今。2004年收购美国IBMPC业务,在PC和笔记本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
把企业做到全国数一数二,全球都有名有份,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足以载入中国商业史册了。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创始人,柳传志的过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同样那样明显。
研究其过,并非否定他,而是总结其不足之处,供其继任者避免重蹈覆辙,或向其他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借鉴。我国改革开放后崛起的那批企业,目前正处在一个交接班的节点上,如何选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做好权力交接,将企业带进一个新的发展里程,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
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企业家中,柳传志堪与任正非,张瑞敏比肩而立。他们带领企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但与任正非、张瑞敏相比,柳传志着实还差了点什么,总有美中不足之感。
任正非和张瑞敏,既是行动的巨人,更是思想的巨人。他们不仅把企业做大做强了,而且留下众多企业管理哲学。其思想除了影响自己的企业,更在影响一个又一个创业者、管理者的思维和行动,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和作用。在这一点上,柳传志显然要弱势。
据联想发布的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财年报告,联想集团收入为449亿美元,同比减少3%;净亏损1.28亿美元,是7年以来首次亏损。陷入这种亏损窘境,从表面看,是杨元庆能力不足。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柳传志或许也难辞其绺。
笔者认为,柳传志至少给联想埋下了三大“地雷”,影响着联想今天,也给联想未来发展留下隐患。
地雷一:
重营销、轻科技的底子
IT是一个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行业,变化之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如果没有创新作为支撑,企业没落就是一种必然。IBM、惠普的没落,根源就在这里。苹果的崛起和屹立不倒,也在这里。
作为IT行业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企业,联想没能意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业内都知道,联想是一个轻科技,重营销的企业。
这种弊端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20万元起家的联想,在1990年左右迎来高速发展期,其对资金渴求强烈,柳传志既要搞好内部管理,又要费尽心思找到更多资金,以满足企业生存。
利润成为当时联想发展的唯一动力。把产品卖出去,把钱收回来,联想才能活下来。所以,营销的重要性,对联想来说不言而喻。
但后来联想家大业大了,也没把这种发展特质扭转过来,为什么?
一是企业发展的惯性使然,重营销、轻科技,已经成为联想的一种氛围和文化。在联想考核业绩,提拔干部,营销岗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目前联想高管,包括杨元庆在内,基于营销系统出身的居多。
二是一把手意识。这与柳传志创办联想前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1966年柳传志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先后供职于国防科工委十院四所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照理,这种工作经历应为他后来将科研创新作为联想发展重点提供了可能,但事实恰好相反。在科研上,柳传志是能人,先后得过好几个奖,可是这些奖项都没能转化为生产力。这段经历对柳传志经营联想,起到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让柳传志坚信:科研技术实力再强,不如卖东西管用,特别是联想在做得风生水起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IT是世界上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兴靠科技创新,衰也是因为科技创新。在这个领域的龙头企业,做不到技术领先,那就是严重“空心化”的企业。苹果是兴的例子,IBM、惠普是衰的例子。
或许联想拥趸并不想我指责联想,他们想为联想辨护,说联想是一个中国企业,发展历史不长,成绩已经相当不易了。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联想更卓越,就像华为一样。华为也是一个中国企业,他们几乎是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任正非与柳传志有着类似经历。但华为把科研创新的基础夯实了,才脱颖而出,具备世界一流竞争力。
科研创新是花钱的部门,得大量投入。华为在科研创新上不惜一掷千金的。这也是华为科研创新成果丰硕的原因。在科研投入上,联想不到华为的十分之一。不是联想没钱。联想先是买IBM,后是买摩托罗拉,投入都是天文数字。2014年买摩托罗拉手机部门花了29亿美元。买这些企业,联想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他们的技术专利。但联想买这些企业时,他们已在走下坡路,其技术已经落伍,价值和作用已经不大了。买下他们,不能让联想实现技术领先的愿望。
要扭转联想重营销,轻科技之风,或许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凭借一己之力。但确实关系到联想生死存亡。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京东联想全面战略合作:3年目标销售600亿元
京东与联想敲定战略合作 三年目标销售600亿
京东联想隔空示好:刘强东杨元庆或谋大事
苹果手表二季度销量急降55% 联想却增长了75%
联想欲赶风潮推AR游戏
搜索更多: 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