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将此称为“含量本底”,意思是“不是有意添加的,它在环境中存在,但量很少”。之所以会让环境抹上塑化剂的“底色”,邓小玲分析,这是个缓慢释放的过程,“比如废弃塑料,扔到环境中,一旦遇到高温、油脂或溶剂,就慢慢释放到环境中。”
因此,人类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终生暴露于不同来源的塑化剂,再将其吸入体内。比如DEHP,一般人群主要经消化道摄入,职业人群则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医疗用品中的DEHP在病人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随药品进入人体。此外,DEHP还可以通过胎盘和乳汁作用于子代。
在部分研究者和行业人士看来,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相关的科学研究甚至开始于20年前。2007年8月,在梳理了同行们大量研究成果之后,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在《首都公共卫生》上撰文指出,酞酸酯类化合物(塑化剂的学名)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和环境有机污染物。他在5年前即呼吁要对这类化合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3
“塑”性难测
一种检测试剂只能检测一种化工产品,而且也无法去预测哪种食品中可能会含有什么化工产品,这个问题是监管的大问题,也是世界的难题
事实上,中国限制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时间并不短。1988年发布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有3种邻苯二甲酸酯被列为增塑剂,即DBP、DEHP、DIO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最大添加份额不得超过50%。那时还未认识到这3种增塑剂的危害,只对DIOP明示“不得长期用于接触油脂的制品”,至于何为“长期”,并未注解。
此后考虑到塑化剂的危害性,国家对水和化妆品等塑化剂含量都制定了严格标准。如2007年发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指出,任何化妆品,均不得含有DEHP、DIBP、DBP。
国际上对DEHP的使用也有明确规定。在美国,奶嘴、摇铃和咬圈含有DEHP,是坚决不被允许的。
然而,由于塑化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被认为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在食品里。因此,直到去年年中发生席卷全球的台湾塑化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国内和国际才对食品中所含塑化剂成分重视起来,不仅将塑化剂列入黑名单,还立即制定了食品中所含塑化剂的临时限量。
2011年3月,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检测时,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检查员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讯号,在将其和各种物质的图谱一一比对后,她发现这个异常讯号其实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接下来的消息更令人吃惊: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DEHP的浓度竟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1.029ppm的标准。
塑化剂的潘多拉盒子由此打开。随后的1个月内,台湾共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961种。在长期研究塑化剂的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看来,“这是全球首例DEHP污染案例,污染规模亦为世界罕见,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
然而,塑化剂并未因此次事件的爆发而与人们“疏远”,反倒是渐行渐近,药品、儿童玩具、方便面、运动饮料等屡屡“中招”,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也不期而至。令公众疑惑的是,原本就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为何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漏网之鱼?
“目前国家对食品中所含塑化剂含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连卫生部紧急下达的‘551号文’也是临时性的,既不是标准也不是法律,文件的持续性也不能预计。”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食品专家董金狮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
董金狮表示,目前在我国食品检测的各种标准中,几乎没有塑化剂检测这一项,只有消费者送来委托检验或者政府下通告要求检测该项目时才会进行检验。“就酒鬼酒这事件来说,酒里的塑化剂是否超标,是否有法律规定不能超标,大家都没有一个标准。”
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负责人的证实。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现行所有食品国家标准,包括白酒国家标准,对塑化剂指标确实没有硬性规定,因此在国家监督抽查、企业自检自查中,都没有将塑化剂纳入常规检测范围。
目前,我国对塑化剂含量规定的国家标准,主要监督抽查的是食品包材,比如对于装置食用油等油脂类食品包材中塑化剂含量管控严格,因为这些容器中塑化剂迁移的可能性较大、存在风险大。
“一种检测试剂只能检测一种化工产品,而且也无法去预测哪种食品中可能会含有什么化工产品,这个问题是监管的大问题,也是世界的难题,不仅仅是中国存在。”一位质检体系的人士说道。
4
“塑”毒乌云
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塑”毒乌云密布不散: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目前在学界得到公认的是,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最大伤害是影响生殖系统,尤其是男童。长期摄入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使女孩性早熟,使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等。
复旦[微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的研究团队曾与男科医院合作,对若干男性求诊者的血液做过检测,发现其中80%—90%有DEHP和DBP,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检出率。在厉曙光看来,不孕不育人群比例攀高,与广泛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关。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明确表示,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
酒鬼酒拒绝承认塑化剂超标 经销商未启动退赔事宜
酒鬼酒就塑化剂事件致歉 商家已主动下架
酒鬼酒声明道歉却称可放心喝 被指缺乏诚意
50度酒鬼酒证实塑化剂超标3倍 来源成迷
酒鬼酒无害说法市场不买账
搜索更多: 酒鬼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