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到一对多的进化
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想如何把一对一关系做成一对多关系,于是我们又做了一个叫“咖啡福袋”的东西,核心其实就是红包,微信红包,只是里边不是钱,而是各种各样的咖啡。
通过这种发红包的方式,把一对一的分享流转变成一对多了。当我们建立了一个拉新方式的时候,无非是两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咖啡福袋就是一个提高效率的东西。把一对一变成一对15,一对20。
连咖啡每天基本上有80%以上的消费用户会分享福袋,而且分享出去后每一个福袋平均会被15个以上的人领取,但我们了解到做外卖的同行,他们的大比例的福袋被分享到了文件传输助手里去。为什么?这又回到我们前面说的,咖啡先天具有美好生活方式的品类特征,用户就愿意分享,这就是品类特性。
问题又来了,如何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他的活跃率呢?我们做了一个“成长咖啡”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把一杯咖啡拆成十份。你送别人一杯咖啡其实成本有点高,但送0.1杯是可以的,大家互相领个几次不就变一杯了吗?活跃度起来了。后来,我们又做了手气咖啡、万能咖啡,它核心是什么?提高消券率,让更多的人领到以后愿意喝一杯。
传统电商里边这个东西叫现金券,比如说一张十块钱的现金券,用户会怎么算账?你这一杯拿铁28块钱加五块钱配送费30,然后减去十块钱,你就让我23块钱喝杯拿铁,这是用户的正常心理。
我们的手气咖啡是用户一领,直接给他23块钱的特价拿铁。这个时候概念就变了。这是非常细节的用户消费心理,手气咖啡的逻辑是什么?领一杯手气咖啡只需要23块钱,首先是便宜的,其次,它是直接进你的咖啡库了,你的咖啡库里可能有一百杯你买的咖啡,又有一杯你已领取的手气咖啡,这是有期限的,用户觉得咖啡是我的,但我还欠连咖啡23块钱,24小时就过期了。这时候他想,不喝就吃亏了。
细微的用户心理观察让我们把消费券的概念转化成手气咖啡,带来了消券率10倍-12倍的增长。而在有了万能咖啡之后,由于不受品类的限制,用户请客分享转赠的自由被最大程度释放。
其实刚刚提到的这一系列的产品,它的核心是电商购物车逻辑,咖啡库已经不止变成了一种账户储存逻辑,它变成了一种销售前瞻。
我们在今年,还推出了一款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产品,叫口袋咖啡馆。用户每卖一杯咖啡有0.1杯或0.2杯的返利,从本质上说,它与其说是变现行为,倒不如说一种亲密的社交行为。
新零售的起点是什么?我们之前总是觉得,连咖啡是嫁接在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一种连接的介质。现在不是了,连咖啡变到后端了,提供了一种隐性的能力,提供供应链,产品和服务能力,真正连接的是用户到用户。我们将这种能力分拆,让它们植入进连咖啡每一个产品细节里边去,想看呈现在用户体验是什么结果。
我们认100万个场景关系链比1000万的活跃用户更有价值,原因是什么?三五个人的一个群组,它是一个消费场景,是生动的消费场景,有可能一天会生出10种20种消费的可能性,但一个个人ID永远是静止的,你是无法揣摩和触达他的,或者说很难。这是我们的数据表现。一个不喝咖啡的人怎么消费一百杯咖啡?以前他是不喝咖啡的,但他可以请人喝,今天跟你卖个萌,明天跟人感个谢,后天跟人道个歉,大后天团队加班,激励一下大家。他自己压根不喝咖啡,可能连一个配送地址都没有,但不影响他一年买200杯买500杯,这就是市场的增量。
我们仔细观察一杯咖啡的路径,比如给它打上标号001。它一年里边从北京流转到广州流转到上海,从这个男孩手里转到女孩手里,女孩又分享给自己母亲,母亲又给广场舞闺蜜,闺蜜又分享给自己的女婿……它一直在流转,代表的情感情绪人际关系各不一样。对连咖啡来说,甚至这杯咖啡买了一年,它可能一直没有被消费,但就是一直在传递我们的品牌价值观。
我们90%的用户是有分享和转赠习惯的,以及大量的用户有批量购买的习惯。有70%的人,第一杯的连咖啡是来自于别人的分享或者请客。所以我们最近在琢磨一个更疯狂的事,也许连咖啡很快就不会有单杯订单了。当然不是强硬地说你买一杯我不卖,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更丰富的人际关系场景,让用户觉得咖啡就应该一起喝。它就是一个天生根植于人际关系的的好的产品。
(来源:虎嗅网)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咖啡外卖市场竞争激烈 连咖啡有意拓展企业客户 瑞幸咖啡和连咖啡的“裂变”之战:谁是增长王者? 连咖啡试水团购一杯不到4元 也要打低价牌了? 试水团购业务 连咖啡要打低价牌了吗? 连咖啡“社交新零售”PK星巴克“第四空间” 谁更胜一筹? 搜索更多: 连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