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从三个方面重点讲一下咖啡和社交的关系。
一、用户特性
咖啡品类很有意思,我们称之为二级刚需。北上广这样城市里,假设有一个一百人的办公室,其中大概率有10到20个人会在早上8点半,或者下午两三点喝一杯咖啡,这是刚需。不需要谁去问他,他不喝这一杯今天过不去,他们是重度用户。但是,这个办公室里,同样有50到60个人,如果没人提喝咖啡,他今天就可以不喝的,但如果有人在旁边戳他一下说,“我要点杯咖啡,第二杯半价,你要也来一杯吗?”他大概率会喝上一杯。原因是什么?其实他不爱喝都不好意思说不喝,因为他怕同事觉得他没品位,不懂生活方式。
这就是咖啡这个品类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有50到60个人,你问他一句,他就会有意向了,假设你每天都问他,那这五六十个人可能每天都喝。这就是咖啡市场容量的弹性,它属于提醒式消费。
星巴克这种传统巨头是怎么提醒用户的呢?基于城市网络疯狂地开店。因为它无法在线上去占领你的心智,以前它可以从品牌的高度去影响你,但现在越来越难了。所以它是城市网格效应,你走出家门的时候,早上可能看有一家星巴克,走了两个红绿灯,又有一家星巴克,这时候你会想我可能需要一杯咖啡。然后,假使你的写字楼下面还有一家星巴克,那你可能大概率就会喝上一杯了。这是星巴克完成的事。
我们完成的是什么?我们认为越来越多年轻的用户,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微信上,至少在手机上。他把他的时间、人际关系、消费习惯以及更多的行为的数据全部交付给了微信、手机。很显然,我们在这儿有更高的概率和更大的势能去影响到他们,我们每天每时每刻去提醒他“你要喝一杯吗?”
二、品类特性
生活方式属性强,具有分享和炫耀的属性。我们非常愿意让别人知道我们爱喝咖啡。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非常愿意展示自己是一个懂咖啡、爱喝咖啡的人,但她可能不会去疯狂地分享今天吃了黄焖鸡,明天吃了麻辣烫。这就是品类特性的差异,先天具有让人想要分享和炫耀的能力。
三、场景特性
场景特性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多人场景。我们现在看到的市场更多的增量都来源于多人场景,会议聚会、商务谈判这种,所以,能否抓住多人场景,抓住社群行为,是一个重点。
连咖啡的 “社交咖啡”是怎么做的?
我们基于线上发明了一些过去完全不存在的产品。
从核心用户到种子用户
首先在2016年的11月份,我们做了一个叫“咖啡库”的产品。其实是歪打正着。因为那会,我们正筹划着参与双11这种大型促销和冲量,我在内部拍了一个销量小目标,结果发现,糟了,我们盘算了一下当时我们所有咖啡机的生产能力、所有店面的生产能力和配送能力,即使从早到晚不眠不休一刻不停,也实现不了那个目标。怎么办?我们做了一个“概念偷换”,我们能不能让用户购买之后不立即消费,先存起来。最后发现经过双11卖了大量咖啡出去以后,有一个巨大的惊喜。当一个用户在自己账户里存了一百杯咖啡的时候,用户的行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他以前也许是一个标准的活跃咖啡用户,一周2到3杯的那种,但当他账户里有一百杯咖啡以后,他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每天都喝。因为钱已经付出去了,在他的咖啡账户里,对吧?谁不愿意每天喝,并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还不仅仅是自己喝,他开始问身边的人,“你要不要来一杯,我请客。”对,钱既然已经花出去了,请客的成本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请客的比例也变高了。更夸张的是,他分享和转赠的比例也起来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线上的流转。当一个人拥有了一百杯的咖啡库存之后,他可能跟人打招呼、表达感谢甚至道歉,都会递上一杯咖啡,说你要不要来一杯,你可以存起来,今天喝明天喝都行。于是这波核心用户就变成了我们作为传播的种子用户。
我们做了一个测试,在每天消费的核心用户的咖啡库里给他放一杯免费咖啡,并告诉他你可以请你身边没有喝过连咖啡的人喝一杯。发现转化率非常高。这个核心是什么?一对一的熟人关系,他传递出去的那一杯咖啡大概率是到一个跟他80%相近的人手里,用户质量就非常有保证了。连咖啡初期的种子用户是这么扩散开的,可以看到这种模型是非常舒服的,留存率很高,转化率很高,用户复购能力很强。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咖啡外卖市场竞争激烈 连咖啡有意拓展企业客户 瑞幸咖啡和连咖啡的“裂变”之战:谁是增长王者? 连咖啡试水团购一杯不到4元 也要打低价牌了? 试水团购业务 连咖啡要打低价牌了吗? 连咖啡“社交新零售”PK星巴克“第四空间” 谁更胜一筹? 搜索更多: 连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