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与一位便利店行业大佬交流时,对方给我说了这样一个感慨:他说你看, 日资便利店几个老大上台演讲时,PPT上全是数字,我真的佩服人家。那叫自信!
他的意思我明白,便利店行业发展至今,终于从零售业态的配角,成为了一个“朝阳行业”。虽然行业内都把7-ELEVEn等日系品牌当做标杆,但是另一方面,本土品牌确实在很多城市已经可以和日系品牌分庭抗礼。是不是,连锁超市本土品牌逆袭外资的这一幕,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在便利店上演。
显然有人的头脑是冷静的。为什么外资品牌如他所说,公开分享时,不在乎透露数字,也不觉得这是多大的商业机密?因为,本土便利店品牌的系统性差距,仍旧存在。所谓系统性差距,就是单项指标也许我们做的不错,但是算综合分和总分,还是有差距。
特别是最近由于P2P爆雷,使得一帮少壮派掌舵的邻家便利店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会不会成为一个转折的信号?业内业外有截然不同的声音,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孤立事件。而舆论则渲染便利店过剩论,甚至将便利店与共享单车相提并论。
对此,老房坚定的认为,便利店从长期看,仍旧是朝阳行业:
第一,便利店业态的生命力不用怀疑。中国便利店行业整体还在上升阶段,基本面没问题。
第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便利店企业及时调整,改变战术灵活应对。短期内确实要有过冬的准备。
第三,便利店行业在本土发展模式,确实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便利店很可能长期维持诸侯割据,各自占山为王的格局。
为了说明这些观点,老房希望从“人货场”的角度,系统梳理下便利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挑战,再给出三条不成熟的建议,供各位同行参考。
1
便利店的基本面
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本咖坚定看好便利店的未来。我们对比了一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7和2018年的便利店报告。提出几个数字:
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为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门店数量接近10万家。
2017年,便利店行业增速为23%,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门店数量突破10万家大关。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过去这一年,不仅增速惊人,超过50%,而且市场规模增速达三分之一,已经接近2000亿关口。
老房的问题是,这个增速是否主要来自资本推动?还是真实市场需求使然?
如果这个增速主要是外部追加投资导致,可以说存在一定泡沫,但是如果需求变化增长是因,那么资本加持只是一个结果。
事实上,从媒体报道来看,真正比较大的引人瞩目的几笔投资,都是发生在今年。回到2017年,资本最热捧的恰恰是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
这也客观说明一个逻辑,即使是在资本疯狂的烧钱押注无人货架的那个夏天,老实窝在街角的便利店,正在迎来历史上最黄金的发展期。
造化弄人,只因为,有的投资者没有看到背后的本质规律。那么便利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三年开出168家店的邻家便利店倒闭后 留下三点警示 长沙的便利店发展指数,为何能做到全国第一? 重庆本土千家便利店抱团 经营成本可降一成 在北京,找便利店比找对象还难 北京进一步宣贯连锁便利店行业规范 提升服务质量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