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升级
1、互联网的加入
中国消费品最后长什么样?
中国最具典型特征的是,大城市出一些大品牌,二三线城市以下的人集合在一起出另外的大品牌,这些品牌大小跟人们的数量大小相关。
中国最大差别在于这个消费周期增加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是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
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给消费品企业带来的影响,就像美国汽车文化和格局给美国城市带来影响是一样的。
互联网有两个特殊的地方:
第一个既是品牌又是销售;
第二个既是渠道又是双向的产品和研发。
比如五年以前的小米,凑巧赶上了微博红利那段时间。它把微博渠道作为采集用户意见的方式,来指导产品迭代方向和周期,既做了客服又做了产品研发。
小米还在微博上做了广义宣传和分发,本来是市场和品牌做的事情,但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可以直接导向它当时唯一的销售渠道——电商网站,所以它也变成了销售。
这个销售渠道既是渠道又是销售,既是品牌又是客服,还能指导研发,因为它反馈数据快速且双向。
中国所有做得好的消费品企业,除了符合前面所述的大方向之外,在消费升级周期里,除了人口结构分布之外还叠加了互联网。
美国消费升级周期里碰上汽车消费普及,影响了美国很多品牌诞生的形态和方式。
同理,中国这个周期消费碰上互联网,使得很多品牌消费品诞生的基因不一样。
2、内容、品牌和销售
我们把互联网或者信息渠道加了无数电商、外卖,所以它变成了既是销售渠道又是媒体渠道或者品牌沟通渠道。
一个通道集合所有功能,你要应对和解决。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相互之间关联起来,把内容变成品牌,把品牌变成销售,把销售变成内容。
比如三只松鼠,好处就是它在刚开始做这个品类的时候,把产品弄得非常萌,非常贴心,箱子外面有开箱、划箱的塑料片,箱子里面有开口的、有封口的、有垃圾袋,这才使得产品本身成为内容。
江小白瓶身的文案,有刺激和鼓励用户的作用。用户会分享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变成了它的品牌和传播,这些传播又变成了它的销售,从互联网上触达,回到消费当中。
我刚才讲的这些都是战术,这些战术背后最终是组织机构的变革问题。
它不一定在第一天就有,但是它一定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出现、迭代,这是消费品行业的难点所在。
从消费来看,中国跟全世界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这个周期里叠加了互联网周期,它对信息的对称性、销售的通路、品牌的塑造、内容的传播、消费者沟通都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而且是同时的。
中国消费周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人口结构,或者人口分布,是在定位上;
第二个,同周期的互联网影响,归根到底在组织结构上。
消费品在中国有巨大无比、难以想象的机会,但是这个周期也有巨大无比、难以想象的挑战,很难抽象出每一个阶段都适用的方向和指导原则来。
所有的消费品企业在成长为中大型公司以后,它有一个100%的历史使命和基因:它必须同时对供应链环节有足够大的控制和足够大的贡献。
3、销售与销售品牌
企业家们都具有好的销售特点,那什么是好的销售?
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只站在他的观点上让他高兴并且为他解决问题,全心全意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
做消费品牌的人,是要让他的消费者接受他的想法和价值观的人,最终是用自己影响别人。最极端的例子是乔布斯。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悖论:所有将消费品牌做大的人会得出具有相同特质的结论:
品牌想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某些理念和价值观;
成为最大的品牌的原因是,更多人接受了品牌影响和承载的价值观。
最终做成最大的品牌,一定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你身上真正表现出来的、大家都想接受的好的东西。
最终做品牌做得好的人,本质上他们是一个好人。无论商业帝国多么庞大,终将不敌爱与仁慈。他们的价值观最终会通过产品被大量消费者感受到。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周黑鸭高层考虑自己养小龙虾 交通枢纽门店收入占40%
破局小龙虾千亿市场,周黑鸭的底气何在?
周黑鸭2017年营收32.49亿 销售产品3.91万吨
火车站卤鸭脖冒充“周黑鸭” 许多外地旅客被坑
周黑鸭,引领品牌新零售时代
搜索更多: 周黑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