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着急上班?没关系,提前用App下单吧
随着越来越多类似咖啡馆的兴起,人们对于星巴克曾经打造的“第三空间”的需求日益接近饱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星巴克越来越被人们视作是遍地开花的快餐式咖啡厅,其咖啡也逐渐扮演起一种“上班路上拎一杯”的临时充饥品形象。虽然,意识到这种情况的星巴克不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大力开设新的分店,但依然受传统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其单店销售额有很大下降。
面对这样情况,星巴克决定借助其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体(2014年底,星巴克已经在美国拥有1300万的App使用用户),果断转型出击:从今年3月开始,经过几个月试点运行的“手机下单以及支付”业务开始在美国各地几百家门店推广。在星巴克App内,人们可以通过绑定自己的星享卡随时下单,到了门店之后通过扫描手机账单二维码直接支付取餐,大大节省点餐及排队时间。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仅是满足了快节奏上班族的需要,也可以在总体上加快星巴克的客流速度,营造更加宽敞舒适的用餐环境,同时也令那些不使用App的顾客受惠。星巴克甚至还称,未来有可能推出送货上门服务。
乍一看,这些转变似乎和它最初力图打造的“第三空间”体验式运营方式南辕北辙,但正是因为星巴克不自怜,不固步自封,依据市场灵活调整应对战略的决断性才真正令其成为转型典范。
2. “延展式”打造模式——在“第三空间”之外,进行跨界尝试
现在的星巴克logo,已经去除了“coffee”的字样,这意味着它将大胆向其他领域发展。它的雄心很大。未来,星巴克将不仅仅是一家咖啡厅,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
1)除了看纽约时报,在美国,听歌、打车可能都将同星巴克扯上关系
今年5月,星巴克宣布与著名的在线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合作,将Spotify的音乐引入门店以及星巴克App当中,令会员们随时随地播放Spotify提供给星巴克的正版音乐。除此之外,Spotify还将专门在其网站设立“星巴克音乐”板块,收录近20年来星巴克门店曾经使用过的音乐,开放给所有Spotify的用户收听。与此同时,Spotify用户也将有机会获得星巴克会员积分。
除了跟Spotify合作,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星巴克还将美国一大打车应用“Lyft”纳入到合作伙伴范围内。这样,不仅Lyft的签约司机可以立刻升级为星巴克金牌会员,使用Lyft打车服务的乘客也可凭借Lyft打车记录积累星巴克会员积分,甚至利用星巴克会员卡给司机小费。
2)从零售向媒体内容制作转型——星巴克还试图跻身影视行业
今年3月,华盛顿邮报资深战地记者Rajiv Chandrasekaran在国外社交网站推特上宣布,自己将“离开华盛顿邮报去跟星巴克一同成立一个记录社会变迁的媒体公司”。据称,双方将共同合作,通过拍摄一些电视、电影纪录片,记录同星巴克品牌相关的社会大事。从零售到内容制作,星巴克的转型魄力确实很大。
总结:
在现在互联网和移动社交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空间的定义也与原来有很大不同。从以实体咖啡馆为基础的“第三空间”到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助力的“第四空间”,星巴克的转型之路足足走了七年——虽然长,但目标明晰;虽然慢,却步步为营。这样的布局和心态,或许对于时下“互联网+”大潮之下,一批又一批转型和创业大军们,多少有一些借鉴之处。
(来源:刺猬公社 作者:郭雅楠)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星巴克计划大举布局波多黎各业务 星巴克扩张之路挑战多:再被提使用鞋底原料成分 平价咖啡来袭 渐成标配 能否逆袭星巴克? 探访星巴克上海湖滨道店:木之世界 颜值爆表 星巴克:我的成功绝非咖啡本身 别小看技术 搜索更多: 星巴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