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零售企业现在中国都面临来自电商和本土零售企业的激烈竞争,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企业的高管为扭转局面制定了彻底变革的种种举措,问题是,这些做法来得及吗?
2015年春节假期刚过,家乐福中国各个大区的中高管们便被一一召到上海总部。一周之内,中国区总裁唐嘉年在那里见完了家乐福中国238家门店的主要管理者。
唐嘉年告诉他们,自己打算给家乐福来点大变化—他要重组已被沿用了20年的采购和物流配送体系,要开便利店,还要做电商。
他的种种改革策略被视为家乐福中国的一颗“救心丸”。有些人——包括唐嘉年自己,把这看做是家乐福进入中国20年来最大、也是最能够改变公司不利处境的改革。也有人很悲观。2014年,这家法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下降了6.4%,市场份额也屈居第四,落后于高鑫零售、沃尔玛和华润万家。
家乐福在中国陷入困境已经有几年了。2009年,家乐福在内地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被大润发超过,2010年,门店数量又被沃尔玛赶上。市场份额则是从2012年开始不断下降。
图为家乐福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份额
中国零售业深受电子商务的冲击,大卖场的发展潜力等问题也困扰着其他零售商,但家乐福的窘境更深,这部分是由于它曾是中国零售业的启蒙者。
1995年进入中国的家乐福,是最早以“合资”形式将“大卖场”这个业态引入中国的零售商,也是最早在中国实现农超对接的外资零售商。
一名员工在知道唐嘉年的改革政策后说道:“现在的操作,就是让一个要死的人别死得那么快。”
1、重塑物流和配送体系,是家乐福进行后续激进改革的基础
在一系列措施中,最引起内部动荡的是将原来的24个城市采购CCU(City Commercial Merchandise Unit)重组为6个采购中心,并在2016年年底前在全国建成6个物流配送中心,彻底终结之前由供货商送货到门店的做法—分散的采购和物流配送模式,恰是家乐福迅速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1990年代,法国人施荣乐(Jean Luc Chereau)在家乐福中国推行“店长集权制”。这种模式赋予店长极大的权力,他们能全权决定一家门店的选址、采购、配送、调价和陈列。高度的灵活性,再加上家乐福在欧洲积累的老到的大卖场经营经验,让它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也让它成为了不少本土追赶者学习的对象。“那时候人们一听到家乐福,就像现在听到大润发一样。”上海尚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春才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2006年,另一个法国人罗国伟(Eric Legros)接手家乐福中国,后者正处在高速成长期。原有的单店采购模式因不具规模效应,无法带来强大的议价能力,店长也因权力太大而滋生腐败。罗国伟随即上收店长权力,以十几家地理位置相近的门店为一个小区,在小区设立CCU部门,负责采购、陈列和促销调价。这种做法既能照顾到区域内的本地化需求,又能提高采购量而获得议价能力。在CCU之外,小区区长兼管手中十数家门店的采购和运营。
罗国伟的收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乐福中国原本粗放的采购体系,却保留了跑马圈地时期供应商送货到门店的配送模式。这种模式单方面节约了家乐福的收货成本,却让供应商们颇为头疼。“你可以想想,一个家乐福里那么多品类,有很多供应商,收货的时候排队就得排很长时间。有些时候还得给收货人点好处,让位置靠前一点,尽快把货卸完。”睿御供应链合伙人虞毅峰听到过不少家乐福供应商的抱怨。
家乐福自己在单店配送中也没捞到多少好处。由于送货成本增加,供应商们往往将这些成本折算进商品价格中,令这个强调低价的零售商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不具有价格优势。对于一些强势的供货商来说,如果某家门店的订货数达不到最低配送规模,它们甚至会拒绝送货。一位离职的CCU负责人透露,这种情况导致的缺货率,有时会影响一家门店的销售额高达5个点。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人人乐、家乐福等超市现内忧外患 年度业绩下滑 沃尔玛、家乐福向消费者致歉 北京华联成立整改小组 家乐福中国启动新战略发展多业态 年内推进便利店及O2O 家乐福加大欧洲市场投资力度 家乐福中国变玩法:未来3年将进驻约100个城市 搜索更多: 家乐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