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
资本市场上,2007年,思捷环球的股价冲到133港元后,开始下落。“灵魂人物出走和后来的金融危机都让Esprit大伤元气,同时,内地市场的地位开始变得日益重要。”李铭说。
2010年9月,Esprit曾表示,未来5年,Esprit在内地的门店将增加83%达到1700家,翻倍公司的销售额。
然而,次年9月的财报显示,截至同年6月底,Esprit净利润同比下滑98%,是该品牌连续3年出现盈利下滑。
正是这次史无前例的下滑幅度推动Esprit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用李铭的话说,“再不行动,后果真的就很难说了。”
财报公布几周之后,思捷环球前任总裁范德施就高调启动一系列品牌振兴计划,包括未来4年将投入185亿港元挽救Esprit品牌。具体内容包括:重塑品牌、合理化其欧洲业务(撤出西班牙、丹麦及瑞典的零售市场),出售其不断亏损的北美业务,并进一步向内地推进等。
在中国区,这一大计划的实施就落到了李冠仪身上。2011年11月,阿迪达斯前副总裁李冠仪出任Esprit中国区CEO。她在阿迪达斯工作11年,曾为阿迪达斯北方区赢得“大中华区2007至2008年最佳增长区域”的称号。
李冠仪一上任就宣布,在中国的目标是未来5年Esprit在内地市场的销售额翻番,预计达到60亿港元,营运销售点也增加至大约1900个。
然而,随后一系列高层的人事变动让整个计划改变了方向。先是2011年12月,思捷环球执行董事兼财务总裁(CFO)周福安辞职;2012年2月独立非执行董事Francesco Trapani辞职;4个月后,行政总裁范德施及董事会主席Hans-Joachim Korber先后辞职。至此,在转型计划公布时董事会的8名成员中半数选择离开。
对此,曾担任过几家服装企业高管的李铭表示,虽然理论上高管的离职不会带给公司一个很大的震动,但会影响很多具体控制点的工作。“服装企业中有些部分很难变成一个量化的标准模块,这些点都需要人为去控制,如果中层的点无法和高层对接,那这个控制点就是无效的,势必影响整个计划的实施。”他进一步强调:“特别是短期内几个高层接连离职,而Esprit当时还面临一个巨大的计划。”
影响立竿见影,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公开资料显示,2011-2013年,Esprit在中国销售额三连跌:分别为26.7亿港元、25.87亿港元和24.1亿港元。截至去年12月31日,Esprit在中国的店铺共553个(直营321个;加盟232个),离当初1900个的目标相去甚远。
有人离开就有人接任。2012年9月,思捷环球从Inditex集团(ZARA的母公司)请来了马浩思(Jose Manuel Martinez Gutierrez)担任首席执行官。半年后,先后有三位Inditex的前高管被思捷环球挖来。
在高层人事大换血之后,一切都变了。2013年5月,马浩思废除了Esprit曾经的185亿港元计划,并提出新的以节俭为主的转型目标。该计划时间跨度为2014-2016年,以有效管制成本为主,期望把营运开支占比下降至少50%。
“在自我救赎方面,Esprit还是挺积极的,一直在尝试,但是最好不要半途而废,否则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一位长期关注时尚服装的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Esprit上半财年净利暴跌50% 关店潮或将继续 Esprit母公司刷新最差业绩下限 Esprit中国市场营业额减两成 转型一年效果并不明显 净利润暴跌50% Esprit的关店潮还将继续? Esprit思捷环球上半年净利润暴跌50% 搜索更多: Espr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