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太平洋咖啡发展到417家门店的规模,成为中国市场继星巴克、Costa之后的第三大咖啡连锁企业。对于星巴克,中国消费者早已熟知,不为别的,“星巴克”这三个字便能说明一切;而来自英国的Costa这几年以迅猛的发展速度给业界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地位有点尴尬的“老三”太平洋来说,在老大、老二的光晕之下,如何活出自己的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特色就是主打中西合璧的书卷气的咖啡馆。在装修风格上,沿用了之前的红沙发和荷花灯来展现中国风。在色彩的运用上,我们聚焦红黑白三种颜色,使得咖啡馆更加具有辨识度”。蓝屹告诉记者。
蓝屹之前是华润万家高级副总裁,2013年正式接手太平洋咖啡,担任太平洋咖啡董事长兼CEO,并针对太平洋咖啡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在香港,太平洋咖啡定位商务人群。刚开始在内地发展的时候,我们也沿用这一套路。后来我们发现,内地上班族并不一定是我们核心的客户群。举例来说,在香港,上班族早餐一般就是一杯咖啡加一个面包。而在内地,上班族虽然穿梭于高档写字楼,但早餐仍然喜欢豆浆和油条”。蓝屹表示,“随后,我们对定位进行了一些微调,到现在的定位是’具有书卷气息的中西合璧的咖啡馆’”。
在蓝屹看来,新的定位打破了传统的以年龄、身份或者职业为区分的定位方法,而是以喜好和趣味来定位它的受众。这种定位使得太平洋咖啡在特色上更加聚焦的同时,包容了更多消费群体。“我们的受众有可能是18岁的青年,也有可能是58岁的中老年。只要他喜欢这种’书卷气’的氛围就好”。蓝屹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问题是,“书卷气”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将其固化为一个门店特色?太平洋的做法是不断强化门店设计中一些元素的表达,比如道具的使用、灯光和音乐的铺垫甚至菜单背板的重新设计。
到目前为止,太平洋咖啡形成了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在信息系统、供应链体系、员工培训、门店形象标识、吧台动线、门店区域设置都采用标准化管理;另一方面,在一些细节的装修则要体验当地的特色。“比如,我们前门大街这家店。它前身是一家绸缎庄。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增添了一些绸缎和帐幔的元素。我们在无锡的一家店,采用了假山来还原苏州园林的感觉”。蓝屹表示。
发力“企咖”模式
就在太平洋咖啡在全国开展紧锣密布的布局时,一个叫做“very coffee”的店内咖啡柜台在华润便利店和苏果超市的部分门店展开。“very coffee”是太平洋咖啡另一项业务,企业咖啡解决方案(Coffee Solution)推出的一种全新的咖啡模式。这也是作为“老三”太平洋咖啡PK星巴克和Costa的独家利器。
“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实体超市重视餐饮比例和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提升,很多超市希望自己的门店有咖啡可以提供给消费者。但传统大卖场的经营者并不了解咖啡店的经营。比如设备的引进、咖啡豆的采购和烘焙、咖啡制作以及人员培训等。他们需要全套的咖啡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一些创业者也希望开设自己的咖啡品牌和咖啡店。因此,我们切中市场的这一块蛋糕。通过太平洋咖啡的集约化采购,成熟的培训体系和管理机制,向企业输出全套的咖啡解决方案。这便是我们的’企咖’模式”。蓝屹告诉记者。
回顾太平洋咖啡的历史,我们发现,太平洋咖啡最早就是瞄准商务群体,甚至为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提供茶水间的咖啡解决方案,因此,其身上与生俱来就有企业咖啡的基因。据悉,为了更好开展这一业务,太平洋咖啡成立了咖啡学院进行专业化人才的培训。
将原本面向消费者(B2C)的咖啡生意做到了面向企业客户(B2B),这可谓太平洋咖啡的一大创举。看上去似有些不着调,但这背后却是很大的一块市场。
以日本7-11在便利店内销售咖啡为例。7-11连锁店咖啡销售一年多,全日本1.6万家连锁店已销售咖啡5亿杯之多。日本的7-11连锁便利店宣布,因咖啡销售获利贡献,截至2014年2月底其年度净利润达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5亿元),增加27%。
在跨界时代,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唯有摒弃陈旧思维,才能自我颠覆!祝愿零售企业在新的一年,给力2015!
(来源:中国连锁 作者:赵向阳)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元祖从食品商跨界到购物中心 跨界进军又生波折 姚记扑克欲购公司涉虚假宣传 恒大跨界农业领域 地产“大佬“能否适应农业慢逻辑? 无锡超市谋转型 跨界经营纷纷增设美食广场 电商大军逼迫超市谋转型 跨界经营纷纷增设美食广场 搜索更多: 太平洋咖啡 跨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