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在壮大之后,很难逃脱出售的命运。丁家宜在出售当年原本已经进入赴台上市流程,并且通过了第一阶段的辅导期。是庄文阳的财务顾问提醒了他,上市很容易,但上市后要如何永续经营?也就是说,即便获得了资本的支持,只有单一品牌的丁家宜是否就能在竞争对手的品牌“组合拳”中保持生命力?这也是很多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后思考的问题。
红商网讯:三年了,收购丁家宜不仅没有给法国科蒂集团带来中国市场的振兴。反而成为公司业绩的负累,每年大笔的品牌商誉损失,使公司已经对丁家宜完全失去了信心。
这已经是科蒂集团“玩”消失的第二个中国品牌,在丁家宜之殇的背后,是外资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困境。现在的科蒂集团希望再度出发,重组中国业务架构,作为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全球第五的化妆品公司,科蒂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因丁家宜的失利,发生了改变。
这又是一个因人才流失导致并购失败的案例,因无法有效执行,导致两败俱伤。如何面对中国复杂、草莽的低线城市和含金量巨大的内需市场,始终是日化行业难解的命题,在这其中,外资折戟、大量本土品牌崛起后又消亡,考验的是品牌接地气的程度和公司应对终端需求的能力。
业务重组
科蒂集团正在着手重组中国业务,寻找另外一种在中国可以“持续生存的方式”。它决定放弃自己开辟销售渠道,改由代理商利丰集团负责销售旗下核心产品。
一位化妆品公司的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寻找代理商的方式,意味着科蒂有意锁定成本和风险,也意味着科蒂企图借助丁家宜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失败。
丁家宜品牌并未成为科蒂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急先锋,反而造成财务表现的严重拖累。
经济观察报从科蒂公司的财报中获悉,自2011财年实施收购以来,丁家宜品牌只为柯蒂集团皮肤和身体护理业务带来一年的增长,在此后两个财年都为负增长。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3财年,科蒂集团皮肤和身体护理业务占集团净收入的15%,为6.9亿美元,而亚洲市场业务仅占其中的14%。“中国销售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为丁家宜品牌净收入的持续降低”,科蒂集团首席执行官Michele Scannavini在财报中表示。
2011年,科蒂集团以3.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丁家宜。很快,由于市场增长放缓,业绩低于预期,2012财年,丁家宜和和另一品牌的资产减损为1.87亿美元,相关商誉减值费用3.84亿美元。其中,丁家宜的商标减损支出为5800万美元。
截至今年3月31日的科蒂三季报显示,亏损额为2.53亿美元,主要因为丁家宜所处的皮肤和身体护理部门的减值共3.17亿美元,其中2.56亿美元为商誉减值,0.55亿美元是商标及消费者关系减损,600万美元的资产、厂房及设备减值。
“这个品牌已经失去了势头,我们为它所做的努力至今没有成效”,在Michele Scannavini看来,公司在为丁家宜寻找一个有能力、忠诚且可靠的管理团队上遇到问题。“丁家宜品牌的执行低于我们的预期,正如同任何收购都有可能对业务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的影响”,Michele Scannavini在财报中表示,我们的并购活动可能存在管理、整合、运营和金融风险,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战略,需要通过市场渗透,通过销售渠道,我们并不熟悉,这造成了收购成本、未来利润等不确定性。
科蒂集团决定改变大众化妆品业务在中国的困境,6月4日,宣布终结丁家宜品牌,以专注开发其他更国际化的品牌。“大众化妆品中国区业绩不如预期的理想,影响了科蒂集团的总利润”,科蒂中国大众化妆品事业部首席执行官Anita Yang在一封邮件里告诉中国员工,“公司的当务之急是,寻找到另外一种可以让核心品牌在中国持续生存的方式”。
另外一种“持续生存的方式是:希望借助与利丰的合作,加快国际品牌大众渠道的扩张力度,强化科蒂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中的地位。“中国市场是科蒂全球策略非常重要的一环,”科蒂中国大众化妆品事业部首席执行官Anita Yang说,“科蒂要将中国发展成为全球核心市场之一的目标非常明确。”
2011年,法国科蒂公司收购丁家宜品牌,作为其增长战略的一部分。2013年,科蒂于美国纽交所上市,当时曾宣布,要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扩大业务。迄今已110年历史的科蒂集团,为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也是全球第五大的化妆品公司,年销售额近40亿美元。
今年是科蒂集团与丁家宜原创始人庄文阳的禁止竞争合同的解除时间。今年4月,庄文阳声称要带领丁家宜旧部以引进品牌代理销售的方式,重回化妆品市场。他说,“以后再也不卖品牌了,痛一次就够了,我会像养孩子一样去做自有品牌。”而丁家宜品牌未来何去何从,则不得而知。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科蒂将停止丁家宜的销售 沈阳超市将停卖 科蒂集团宣布停止丁家宜品牌销售 杭州超市不再进货 丁家宜被停售 科蒂善后措施引经销商不满 丁家宜工厂陆续关停 科蒂善后措施引经销商不满 收购丁家宜陷败局 科蒂重整分销业务 搜索更多: 丁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