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利润最大化
百安居力求利益最大化,不仅是靠扩大市场份额,更是想方设法从供应商、消费者身上挤榨油水,这必然就是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因为三者是一体的,只能共荣,不能独大。
2003年百安居全国开店,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招供应商。国际大牌的身份、全国开店战略和进入其全球采购体系的预期,都让各个建材品牌对百安居趋之若鹜。当时扣点也低,百安居猛增的销售额确实展示了它世界500强的非凡实力。
因此,以雅迪尔为代表的众多品牌越来越离不开百安居了,百安居在哪里开店,它们就跟进到哪里,产量不够大,它们就在各地开新厂——它们想攀着这棵大树从地方品牌一跃成为全国性品牌。百安居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要求在它开店的城市所有供应商品牌不能有其他的销售渠道,专卖店、经销商全都必须取消。
——这就是百安居“天天低价”的来由,它声称商品“如发现有价格更便宜的,实行200%赔付”。事实上哪有第二家可以比较?那么,百安居标再高的价格,消费者都会误认为这是最低价。
然而,随着百安居变本加厉,返利扣点逐年疯涨到50%以上,众多品牌商承受不了了,多数开始亏损,雅迪尔两年内就亏损200多万。百安居还在供应商的合同中规定,可以按需要扣除各种费用而不用通知供应商,在雅迪尔被拖欠的货款中,各种费用扣款加起来占去了1200多万元!但是为了保住销量,许多品牌又不得不忍受下去。
百安居还规定了“保底销售”。比如一个品牌,百安居规定它必须完成5000万元的保底销售额,如果按扣点30%来计算,那么百安居就会得到1500万的扣点。但假如签了5000万的销售额,只完成了3000万,那么供货商必须掏钱补齐那2000万的30%扣点;如果销售额超过5000万,多出的那部分也必须按比例扣点,作为对卖场的“奖励”。
百安居的商业模式如此危险,众多企业为什么还坚持要和百安居合作?原来,如果不签订协议,百安居就会把他们清出卖场,所有的货款也会被冻结,供应商将血本无归;而且百安居开店的区域,供应商已经没有另外的销售渠道。“依托百安居,我们被卡住了脖子,离开百安居,我们以往的销售渠道已经堵死,我们就陷入了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一些供应商无奈地表示。
利益链的终端之困
一方面,大量中小品牌在百安居忍气吞声;另一方面,欧派、海尔、金牌等一线知名品牌的橱柜在这里根本见不到踪影。为什么?
一位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的解答:“在以百安居为代表的洋超市内,高端、低端品牌被一视同仁,不管什么品牌,统一码放,导致一线品牌排斥进超市。品牌附加值较高的、性能卓越的、最新推出的当季新品,与低端产品被码放在同一个货架上,使得高端品牌被稀释、拖累,无形之中阉割了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优势产品。”
“而顾客往往会简单地从价格上货比三家,那些价格较高的知名品牌也就不免沦落为放弃的对象,而知名度较低、品质略逊一筹的低端产品则依仗价格优势,往往成功俘获消费者。而这也是大品牌不爱进超市的原因之一。”
大量的中小品牌不愿退出百安居,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了保住利润,供应商只能在生产上不断压低成本,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最终降低产品质量,要么提高价格,将经营成本的负担转嫁给消费者,过去的低价也变成了高价。这就是百安居的高价产品屡次被曝出质量不合格的原因。
大量接受百安居装修服务的顾客,马上发现,它的建材是最贵的、质量差的占多数。尤其是捆绑式指定推荐的产品,几乎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久而久之,会有好的口碑吗?
百安居的整个经营,就这样一步步恶化,管理也完全失控,百安居变得外强中干。
上行下效,不顾长远发展而一心宰客的企业文化,很自然会传染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各地店里一些赤裸裸的索贿行为也悄然滋生,装潢中心一些工作人员凭借有向客户推荐产品的权力,伸手向供应商索取私人好处。不给好处的,该品牌可能会遭到封杀。供应商利益没有任何保障,百安居今天的规定,明天就变,每个人说话都算,也不算。
百安居强制要求顾客必须购买85%的材料和电器,装潢中心才为顾客提供设计和装修服务。签好合同后,百安居给顾客办理一张消费卡,让顾客存入一定量的材料费。让人吃惊的是,每次顾客买材料时刷卡埋单,全是由百安居的人操作,连密码都不需要顾客键入。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顾客不在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顾客的卡来给自己买东西!
这太不可思议了!但确实在这家号称世界500强的企业身上发生了。
同时,人们心目中与世界级划等号的装修水平,却来自本地“游击队”、“马路工人”,装潢中心的队长打着百安居的旗号,去劳务市场找来零散工人,基本无法为工程质量负责,还大量多买材料盗走,装修投诉不胜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