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从家世界的轰然倒下到易初莲花退出市场,曾经“巨鳄较力、鱼虾惶惶”的天津零售业,正开始扎进大卖场与社区店两头角逐的新时代。
一方面是大型卖场携资金、管理优势步步紧逼,一方面是社区店的遍地开花,夹在其中的本地超市面临的困境前所未有。
零售市场没有永远的英雄,见证众多的花开花落之后,以津工超市为代表的地方企业在外资连锁业的夹缝中正努力实现着本地化突围。
“津工超市的存在,使天津本土零售业看到了希望,”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天津的超市格局。
突围
“天津的超市格局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连锁行业协会会长郭戈平曾这样描述天津超市业现状。
数据显示,目前在天津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有86家,500平方米以下社区超市在1000家左右,而500-2000平方米的区间呈现基本空白的局面。
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的大型卖场、标准超市、社区店格局在天津少了中间一环,三足鼎立变成了两头角逐,这种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津工的影子。
6月2日早晨,李斌是在菜市场询价中度过的。作为津工超市581店店长,每天早晨去菜市场逛逛,并了解市场菜价,这样的行为已经成了这个年轻人和同事们的“必修课”。
春节过后,菜价高企成了所有人关注的话题,如何为蔬菜定价也成为天津不少超市挠头的问题。
面对一片喊涨之声,津工表示“蔬菜价格比市场低10%”,一石激起千层浪。
“津工承诺蔬菜价格比市场便宜10%,所以每天定价前都要掌握第一手价格资料”。李斌对记者表示。
津工将蔬菜作为突围切入点,风险同样存在,除了实力的支撑和自身靠近居民的优势,做出降价承诺背后还要考虑更多的问题。“蔬菜价格比市场低10%,最开始还考虑会不会引起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津工超市负责人说。
主动调低商品价格,看起来是自寻死路的做法,其实津工有自己的算盘。低价销售蔬菜并没有影响津工的利润,相反,通过薄利多销还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事后有人评价,没想到通过低价蔬菜将顾客吸引进店的同时会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津工历史上,夹缝中生存,将蔬菜作为切入点不是第一次。
在200平方米的社区店里卖肉、卖蔬果,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津工进入之前没有先例可循。是津工的进入改变了这一规则,某著名大型超市在天津有18家大卖场,一天销售蔬果20吨,平均一个店一天1吨多,而津工一天销售蔬果可达100吨。
业内有观点认为,社区店销售蔬菜,量小,损耗大,毫无竞争优势。对此,津工有自己的看法,“顾客进店买菜的同时,可以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总体上的利润并不会减少。”
除此之外,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样重要。在津工销售新鲜蔬菜,50%的利润留给门店作为集体奖金,这刺激了店员减少生鲜伤损的积极性。每天卖不完的菜,店员不会扔掉,甚至搬到街边,3元、2元地卖,卖2元他们可以提1元。“好的机制,可以扩大边际利润。”津工超市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在面积200平方米的超市销售鲜肉和蔬菜,津工也曾经对这块鸡肋反复琢磨,并缴纳了不菲的学费。做蔬果,赔了500多万元,卖猪肉最初两年赔了600多万。
痛定思痛,津工发现:“机制比技术重要,好的机制可以让400多个大肉工在分割肉的时候更科学、更负责,分得好,肉就可以卖贵点,分差了,好肉也只能便宜卖。”
正是这种独特的生意经,使津工在夹缝中实现了突围, 2010年,只在天津发展、只做社区店的津工,门店达到456家,年销售15亿元,增长14.2%。这其中鲜肉和蔬菜销售额达3.5亿元,利润达到了22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