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一切戛然而止。 过去一年多,创始股东黄光裕和时任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陈晓之间的裂痕,演变为中国民营企业史上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商业伦理博弈的范本。很多人猜测其要么惨烈收场,要么陷入持久战泥潭。
但在今年3月,戏剧性结尾来了—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取陈晓而代之,国美董事会重组。身在狱中的黄光裕证明,创始股东打下一仗漂亮的回马枪,会不惜时间与代价。
外界有点措手不及。而对于这一切如何发生的,为数不多的当事人也三缄其口。3月9日,身着一件咖色夹克的陈晓,坐上那辆银灰色迈巴赫离开国美总部所在的鹏润大厦,当天登机返回上海。20天后,这位国美的“过客”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作为当事人,我是不堪回首的,再纠缠下去,就是个无底洞了。”
3月28日,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亦避开敏感话题,转而强调“我们得向前看”。
但如果这段波谲云诡的斗争就此成为往事,中国商界则失去引以为鉴的机会。《环球企业家》历经1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黄陈博弈局势扭转并非“突然”—早在去年8月,陈晓面见杜鹃之时即表态想“体面”离开。而在随后外界强烈关注的,决定双方控制权命运的9•28临时股东大会上,双方各得其所:陈晓留任,成为表面上的胜利者;黄光裕5项提案4项皆遭否决,但其大股东地位却得到了保障。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陈晓表态前后,刚从监狱出来的黄光裕妻子,这一博弈中黄氏家族的领军人物杜鹃曾专程拜访张大中,以感谢他主动借钱给黄用于从二级市场回购国美股权,尽管当时陈晓未确定出局,但为后来的人事安排埋下铺陈。
至此,对于黄光裕为何从当初将国美危局托付于陈,演变到如今的对立局面,仍多有猜测。3月中旬,黄氏家族一位平素尽量躲避闪光灯的核心人物向本刊证实,去年年中陈晓的“去黄”和“黄光裕政治生命已经结束”等言论深深刺痛了黄光裕。“永乐那么危急(与投行对赌失利)的时候,我们相当于拉了他一把,黄总出事后还把公司托付给他,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说?”多重因素促使下,“陈晓出局”已成为黄氏家族绝对捍卫的底线。诞生于1987年的国美电器就此度过了自己的本命年。
尤为难得的是,在这一年,国美管理层的表现仍值得肯定。3月28日,香港金钟港丽酒店,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发布2010年度财报:2010年营业收入达509.1亿元,同比增长19.32%,净利润较上年度增长39%,尤其是门店销售收入、综合毛利率分别提升21个及1个百分点,在单店销售额上略超苏宁。
但这不足以打动投资者,宿敌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全面超越国美的梦想。苏宁2010年收入增长29.51%至755亿元,净增门店374家,同期,国美关闭低效门店39家,新增139家。以规模计,国美甚至无法说服自己: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12%跌至10%左右,而在2008年,完成对永乐、大中收购后的国美本预期在2011年将市场份额升至20%。
“上一年的业绩,是通过丧失市场份额达到的,我们因此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之一,比如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上述黄氏家族核心人士说,“在未来三年到五年内,我们或许将丧失行业领先地位。”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深感认同:“他们终于承认了。”
没人能算清国美因过度内耗造成的损失。本命年中,行业格局已变,苏宁、万得城、山田电机乃至京东的喘息声越来越清晰,家电零售业跑马圈地的游戏规则却并未更改。而随着中国消费升级趋势明朗化和电子商务步入爆发期,国美实际上有错过战略机会的风险。
种种因素的叠加,迫使国美迅速告别动荡时期,回归零售业的本质。在跟本刊记者的交流中,黄氏家族核心人物首次清晰阐释国美新五年战略规划和布局,并表示国美已做好重新起航的各项准备—阔别国美权力中心两年后,中国零售业最著名的颠覆者正式回归。
仍是那个凶猛而凌厉的国美:480家门店的年度扩张目标、重点拓展二三线城市、重新改造门店、20-30亿元的电子商务销售目标及到2014年至2400亿元的销售目标,都标志着国美会在2011年全力以赴。
不妨认为,这是中国最知名的家电零售商,在历经磨难后重归原点。在股东之争被演绎为宫廷政变、道德拷问、民族品牌沦陷等不同版本时,人们已经淡忘,零售业本是个充满细节、枯燥无味的行当。股东的真正权益,需要国美员工,以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来实现。 但在重焕鹰派本色之前,逃离镁光灯的国美仍需回答公众及投资者的疑问:控制权之争是否残留未出清的风险?国美董事会主席的座位是否为一张魔椅—这个艰难的说服过程,要从陈晓的出局谈起。
“意外”退场
回头来看,陈晓在去年9•28临时股东大会上的胜利,是有期限的。
当时,大股东黄光裕提出的五项议案中,除撤销配发、发行和买卖国美股份的一般授权获得通过外,另外撤销陈晓、孙一丁的董事职务,及委任邹晓春和黄燕虹为执行董事的提案均未能通过。陈晓似乎紧握筹码。
但投资人清楚,矛盾已然公开化,创始股东绝不会善罢甘休,陈晓在职一天,董事会内部矛盾就如定时炸弹一般,随时震荡股价。“没有一个投资者愿意看到天天打架的董事局,最后还是妥协。”一位投资者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