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很多中国家电厂商最初还希望通过与百思买中国的合作,进入北美市场。然而,这一愿望也很快落空。
杨东文表示,“最初,百思买也是这样说的。但是,百思买中国公司根本无法干涉北美公司的采购。当时,我们也与百思买总部的高层见过面,但是并没有实现借道进入北美市场的愿望。”
小规模,高成本
规模太小,是百思买无法落实“买断经营模式”和“现款现货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为民告诉本报记者,“2006年,我们在上海市场核算过,如果没有7家门店的规模是很难打平的,而现在可以说,没有40家门店是很难打平的,因为上海市场的运营成本太高,需要更多的门店去分摊成本费用。”
广告费用,每年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位苏宁电器高管表示,“目前,在上海等一线城市往往有多家媒体,每年我们在上海的广告投入都超过亿元。百思买的总投入当然少一些,但由于门店太少,摊到每一家门店上的广告费用就太高了。而且,百思买的广告大多是自己支付。”
此外,百思买的人工成本平均超过3000元每月,高昂的成本和过少的门店让其出现巨额亏损。一位分析师曾表示,百思买在退出前,每年在中国市场的亏损超过2亿元,而百思买在关闭9家门店时也指出,这些门店短期内看不到盈利前景。
百思买的高运营成本,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其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甚至比同区域的国美、苏宁门店价格更高。
一位消费者曾在新浪微博上表示,“虽然百思买的购物环境和免费体验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但是,对于价格更加敏感的消费者,往往选择在百思买玩够了、选好型号后,再到周边的国美、太平洋等门店去购买。”
既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支持,又无法获得消费者青睐,百思买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已是在所难免。
失败的战略调整
其实,在2008年吕维民辞职后,接替其职位的杨得铭就改变了百思买中国的策略,开始所谓的“本土化运营”。然而,这次改变,却让让百思买与本土供应商的关系更加恶化。
按照百思买的新策略,其不仅要加快开店的步伐,而且要在最好的位置开店,因此其也必须付出比国美、苏宁更高的租赁费用。在此状况下,百思买开始效仿国美、苏宁,通过收取进场费、广告费等方式来转嫁开店的成本。
记者了解到,国美、苏宁早期的快速开店扩张除了自有资金外,还有赖于供应商的促销货源和进场费等费用的支持。2010年,国美电器公布新的五年计划时曾透露,开一家4000平米的普通门店的费用只需要100万元,而一家上万平米的大店费用只需要1000万元,显然,更多的费用是由供应商提供的。
然而,国美、苏宁的这种模式,已经引起了供应商的强烈抵制,因为,很多后来开出的门店,都属于单店产出低下的无效、低效门店。然而,百思买的新策略,正是复制这种模式。
杨东文表示,“本土连锁的进场费策略能够成功,是因为其整体销售规模大,创维每年在国美的销售额都达到20亿元,这样的话,供应商都不敢得罪大连锁,而百思买只有几家门店,竟然也采取这样的模式,并且,其后来要求的返利水平也大为提高,这显然是供应商无法接受的。” |